激光位移传感器ZLDS11X用于高温钢板厚度测量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钢板厚度是钢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钢板的强度、刚度、耐腐蚀性、耐磨性等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船舶制造等行业中,钢板是常用的材料之一,而这些行业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非常高,因此需要对钢板的厚度进行精确控制。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的机身、发动机、起落架等部件都需要使用高强度、轻量化的钢板,而这些钢板的厚度必须精确控制,以确保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汽车制造领域,车身、底盘等部件也需要使用高强度、轻量化的钢板,而这些钢板的厚度也必须精确控制,以确保汽车的安全性和性能。在建筑工程领域,钢板常用于制作桥梁、高楼大厦等建筑物的结构部件,而这些部件的质量和性能也需要得到保证。在船舶制造领域,船体、船舱等部件也需要使用高强度、耐腐蚀的钢板,而这些钢板的厚度也必须精确控制,以确保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钢板生产过程中,通常在轧制环节进行厚度测量和控制,以确保钢板的厚度符合要求。当前钢板厚度控制的方式包括物理测量(接触式)、激光测量(非接触)、超声波测量(非接触)、X射线测量(非接触)、电磁感应测量(非接触)等,其中除物理测量外的其他方式都可用于高温钢板厚度测量。但由于超声波、X射线还需要考虑在高温环境下的传播和衰减、电磁感应则需要考虑高温环境对电磁场的影响,而且X射线还存在辐射危险,因此轧制环节高温钢板厚度控制目前大家更倾向于使用激光测量,精度和安全性都更高。

激光测量技术的进步已经大大影响了各个行业,包括冶金、石油和化工部门,一个显著发展就是英国真尚有专门为高温物体测量而设计的ZLDS11X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出现。ZLDS11X系列高温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激光三角反射原理,但与市面通用的激光三角位移传感器不同的是,它针对发射光和接收光还有编码和解码的环节,因此可以直接过滤高温物体本身的这个红光辐射,保障传感器高温测量的性能精度(最高可以实现超高温物体检测±3um的线性度)。再结合蓝光激光器的选择,ZLDS11X系列能提供三种不同的高温版本供用户选择,可选量程涵盖5至2000mm,最远可允许测量距离传感器4米外的高达2200℃的超高温物体!

测量

英国真尚有高温激光传感器ZLDS11X

英国真尚有ZLDS11X系列专测激光位移传感器极大地提高了高温测量的效率和精度,使其成为备受青睐的高温物体测量解决方案。在冶金行业中,ZLDS11X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已经在精密浇筑、精确控制钢板厚度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钢板厚度测量,它采用对射式测量方案,即每个测量点利用两个激光三角反射法传感器进行对射测量,以确保精度不受传送带传输速度或钢板垂直跳动的影响。而且ZLDS11X激光厚度测量传感器的CCD阵列及创新的算法也能确保钢板表面颜色或纹理的不同不会影响测量精度。

除专为高温物体测量研发这个点外,ZLDS11X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在高温厚度测量应用中的另一主要优势则是其同步厚度测量功能。这一功能消除了对额外控制器和校准设备的需求,只需将两个同样的高温传感器成对安装,就可以直接形成一个厚度测量仪(传感器会自动主从识别),轻松实现在线厚度测量。

不过虽然激光测量无需接触钢板,而且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但激光测量更适用于平整的钢板表面,对于不平整的钢板表面测量精度就会降低(而超声波、X射线、电磁感应等测量方式的精度对于钢板表面是否平整影响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建议大家在选择测量方案时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因为没有一种测量方案是适合所有场景的,肯定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PS: 不同钢板厚度测量方式简介:

物理测量:通过直接接触钢板表面进行测量,常用的方法包括切割测量、微动测量等,优点是测量精度高,适用于各种钢板表面状态,但需要接触钢板表面,可能会对钢板造成损伤而且也不适应于高温钢板测量。

激光测量:通过激光束进行测量,无需接触钢板,优点是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有专门测高温物体的激光传感器。但激光测量更适用于平整的钢板表面,对于不平整的钢板表面测量精度就受影响了。

超声波测量:通过超声波在钢板内部传播的速度和反射来测量钢板厚度,常用的方法包括脉冲回波法、相移法等,但需要考虑超声波在高温环境下的传播和衰减等因素。

X射线测量:通过X射线在钢板内部的吸收程度来测量钢板厚度,常用的方法包括射线透视法、射线衍射法等。厚度测量存在的难点包括钢板表面的不平整、钢板的弯曲变形、测量设备的精度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设备改进来解决。

电磁感应测量:通过感应电磁场的变化来测量钢板厚度,优点是非接触式测量,不会对钢板造成损伤,同时测量精度高,可以测量较薄的钢板厚度。缺点是受到钢板材质和表面状态的影响,可能会影响测量精度。同时,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进行测量,成本较高。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钢板厚度检测需要考虑测量设备的耐高温性能和测量精度等因素。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