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马车载显示六大内核技术

描述

随着智能汽车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车载显示技术已成为当今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通过人工智能化应用和现代化技术的创新,车载显示屏不仅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人机交互,还可以实现与车辆内饰更加完美的融合,实现隐私保护、定向语音、手势识别等多重高级功能,从而为驾驶安全和乘坐乐趣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正在举行的上海车展上,天马展出了一系列最新的车载显示产品及技术, 其中六大内核技术正式发布,受到各大车企客户的关注。

全隐屏技术

一体化沉浸内饰,尽显高档奢华

什么是全隐屏技术?简单来说,是一种可以使屏幕“消失”的显示技术,所有的屏幕显示界面和交互功能都被系统隐藏。当你需要屏幕显示进行操作时,只需唤醒屏幕便会亮起,当你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无需屏幕显示时,显示屏会自动熄灭,并可和周边内饰融为一体。

本次车展中,天马展示的全隐屏样品可以和木纹内饰完全融合,与周边普通内饰毫无区别,而需要使用屏幕时,可通过触控、语音唤醒,不受内饰任何影响,所有信息清晰可见。这种技术对于驾驶员来说,免去了屏幕信息和光线所带来的干扰,能更好的专注于道路状况,保障汽车行驶安全,也为未来汽车内饰风格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

车载显示

黑科技屏技术

超高动态对比,感受最纯粹的黑

随着智能手机显示效果的不断优化,高品质、高对比度的画质已成为人们的视觉习惯,这种习惯也促使着车载显示技术不断提升和进步。

天马通过Mini-LED和ARCUS两种局部调光方案,可针对显示内容实时分区调节显示亮度,实现了黑色和白色画面极度反差的高动态对比度,使得黑色真实还原,让显示画面更加优质、细腻。

车载显示

灵弧屏技术

弧形切割,彰显灵动与个性

目前,车载显示在造型方面已呈现出个性化、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天马适时推出了灵弧屏技术,通过弧形切割的完美工艺,使得显示屏的形状和造型能够打破直线的单调和呆板,从而使汽车内饰设计更加灵动和个性。

本次车展上,天马展出的15.46寸T形触控一体化中控显示屏,是全球首款形变率高达50%的LTPS异形屏,为了让T形屏发生形变的边框部分更流畅美观,又兼顾屏幕的一体化,天马研发团队创造性地采用gate圆弧渐变技术与data斜线补偿技术,让整个形变过渡效果更自然立体,同时保证了屏幕显示的均一性,色彩过渡更加流畅自然。

车载显示

全景屏技术

全车环绕,一体化的舱内显示美学

车载显示大屏化是人们对车内“美学”和“实用”追求的趋势,屏幕够大才能承载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满足乘车人对显示的不同需求。

天马的全景屏技术,集合了大尺寸、可弯曲、可内置触控等诸多特点,结合领先的贴合工艺,可实现从A柱到A柱横跨整个驾驶舱的全景屏解决方案,无论是从视角、清晰度、操作性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驾驶员和乘客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车载显示

私享屏技术

影音可定向调节,独享隐私空间

常规的车载影音系统普遍是共享的,接听电话、播放音乐时,会影响到车内同乘人员,甚至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带来安全隐患。

业内目前的隐私显示多采用被动式内置防窥膜方案,此方案无法实现隐私或共享画面切换,不支持多场景下不同乘车人员的需求。

本次天马展出的私享屏技术,通过整合可调节隐私模式和定向发声的技术,实现了共享、隐私视角和声道自由切换的效果,使得驾驶员、副驾、后排乘客都可以拥有独立的影音空间。当副驾乘客面前的显示屏开启隐私模式后,驾驶员则完全不会受到任何的视觉和听觉干扰,可专注于驾驶车辆及前方的道路信息。当车辆停止时,副驾乘客面前的显示屏开启共享模式后,驾驶员可以一同观看到副驾屏的显示内容。

车载显示

Micro-LED极显屏

下一代显示技术,极致的影像体验

与LCD、OLED技术相比,Micro-LED具有高解析度、高亮度、高对比度、高色彩饱和度、低功耗、响应速度快、边框窄、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天马目前在此项技术上已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在高透明、曲面和窄边框方向的开发都有重大突破,先后研发了全球首款PPI>100的情况下透过率超过70%的透明Micro-LED、边框趋近于0可以实现无限拼接的超窄边框Micro-LED,以及内弯弯折半径可达到5mm的柔性Micro-LED。我们认为未来的车载显示,前挡风可显示实时交互驾驶信息,侧车窗则显示娱乐信息,这些都将可能通过Micro-LED技术来实现。

车载显示

天马在车载显示领域已深耕近30年,已实现了全球主流Tier1和汽车集团客户全覆盖,积累了上百个品牌、上千款车型的量产经验。在这过程中,天马在车载显示技术方面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技术创新始终是重中之重。

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风潮的进一步深入,智能驾舱的相关技术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天马作为车载显示领域的先行者,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力”赋能“硬实力”,积极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