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载视觉感知技术的落地,看国产车全球化的提振加速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在智能化成为重要标签的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我们看到了很多车型以智能化作为宣传点。比亚迪、长城、长安、吉利、上汽乘用车、合众、理想、东风岚图、本田、东风日产、奇瑞、吉利领克、沃尔沃、长安马自达等知名车企都展出了各自最新款车型,展会现场人气爆棚。笔者观察到,视觉 AI 算法领军企业虹软科技在上海车展期间举办了“AI视觉交流专场”,面向各主机厂、Tier1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与此同时,笔者也观察到——以视觉为主的车载感知技术已成为本届展商的技术共识。从最直观的角度看,本届参展车辆所展示的新技术还是以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为主,最明显的就是屏幕数量以及车载摄像头数量越来越多,比如问界M9满配版全车配备 10 块屏幕,尺寸从 16 英寸到 100 英寸;理想汽车所展示的L7、L8、L9全车内外配备了10颗以上摄像头……

完备的视觉感知技术为电动汽车提供了丰富的实用性信息,可实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用车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看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有哪些亮点和新趋势。

车载视觉

(展会现场人潮涌动)

新能源车占据C位,比重创历史新高

官方数据统计,本届上海车展共展示车辆1413台,其中新能源车辆513台,比重创下历史新高。众多汽车制造商展示了自家最新的新能源车产品,包括普通轿车、SUV、MPV等多种类型的车型,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成为全球汽车行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展会现场各大厂商推荐产品说明中,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二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首先,能源的续航能力与充电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电动车在能源使用上无后顾之忧。其次,电动车的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为驾乘人员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用车体验。

车载视觉

在消费者眼中,新能源车的大屏配备从视觉上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高大上的冲击效果,而多布局的摄像头、雷达矩阵让新能源车的气场瞬间拉满了科技感。此外,智能化交互操作和智能辅助行车功能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安全性。据笔者从现场了解,视觉 AI 算法领军企业虹软所提供的视觉交互系统,就能实现用手势操控车机,进行丝滑流畅的人机交互,用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个性化设备调整,增强车辆使用的便利与安全性。这样的交互方式让人与车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亲近与舒适,让消费者觉得爱车各方面都更切合自己。

传统燃油车强化转型 以智能化提高竞争力

尽管电动新能源车在当前汽车市场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传统燃油车制造商也在积极加强智能化转型。事实上,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商的一项重要竞争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燃油车也在不断引入智能化技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例如,在展会现场,一些燃油车已经通过搭载视觉感知设备与雷达配备了多种行车辅助系统,如自适应巡航、盲点监测、车道保持等功能,这些系统可以帮助驾驶者更加安全地驾驶车辆。与此同时,一些燃油车也引入了智能语音控制、视觉感知交互、远程诊断和控制、车载娱乐等功能,使得车辆更加便捷和智能化。据悉,虹软VisDrive一站式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一需求研发打造,事实上搭载虹软VisDrive车载视觉解决方案的多款车型在上海车展期间也纷纷亮相。

车载视觉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并将帮助制造商在市场上稳住并且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不难看出,从新能源车到燃油车,未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在整个汽车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成为汽车厂商最终能否争夺到市场的关键所在。

智能化、电动化吸引国外买家,国内车企加速 “出海”布局

随着中国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取得全球领先优势,中国车企全球化的汽车产品也吸引了全球买家的目光,在展会现场,有很多来自美洲、欧洲、日本、中东等全球各地的参观者,他们有经销商、代理商以及普通的消费者,都被中国产品所打动。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在持续加大海外产业链布局,建设创新研发中心、生产工厂、营销中心等,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本届会展上,高合,长安、极氪、智己等车企都纷纷发布了海外战略。这当中,虹软合作伙伴上汽名爵MG作为国内进军海外市场的排头兵,更是走在了前面。

车载视觉

搭载虹软视觉感知技术的MG MULAN自2022年9月13日上市以来,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仅仅1个多月,就收获了全球2万用户的青睐,实现了“中国汽车反向输出”, 屡获海外用户的盛赞。而在最近的3月,MG MULAN成功突破单一车型海外销量“万辆大关”,按下了出海的“加速键”。

当前国内企业走向全球,也正是一个窗口期,智能化提升整车安全也正受到各地区与国家的重视,各地制定了有利于汽车发展的安全法规,为国内好的符合标准的车企开拓市场提供了机遇。譬如,欧盟制定法规规定从2022年7月6日起,所有新型注册的M1类(载客)和N1类(载货)车辆必须配备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DDAW)。DDAW必须符合欧盟的技术标准,并由欧盟认可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验和认证。未遵守这些规定的车辆将无法在欧盟境内销售和注册。

笔者了解到,虹软除了为汽车主机厂提供优质的智能视觉感知技术与产品,也深度研究、提前布局,为汽车主机厂打造了一系列符合DDAW、ADDW、Euro NCAP、C-NCAP等各项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的智能车载产品,为国内企业顺利走向全球市场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持。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