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串联电压不均衡导致电容失效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电解的并联使用大家很熟悉,但是电解电容的串联使用,如果没有考虑电容均压,将会导致寿命变短。

一、 摘要

电解的并联使用大家很熟悉,但是电解电容的串联使用,如果没有考虑电容均压,将会导致寿命变短。

二、 问题描述

本案例是一个直流30V供电的产品,由于客户的现场有很多接触器,接触器工作瞬间会产生很高的脉冲电压,因此,在设计之初,由于 板卡高度原因,(关注公众号@ 电路一点通)不能直接使用50V的电容,因此使用了2个35V的电容进行串联使用,理论上可以承受70V的耐压。产品运行了半年左右,大约有10%的产品的C1、C2电容鼓包,甚至爆浆失效。现场问题急需解决。

万用表

图1;电容串联导致鼓包

三、 原因分析

产品返回公司以后,我们先怀疑由于电容串联导致两个电容的电压不均衡,经过使用万用表实测,果然是电压不均衡,产品施加50V时,C1电压接近30v,C2为20V左右。我们怀疑是产品工作时间长了导致电容的失效,从仓库领出新的设备测试,C1和C2 的电压均不均衡,两者之间的误差小的有2V,大的有5V以上。因此基本可以判定问题为串联电容的电压不均衡。

我们先复盘一下电容串联的知识。

1. 理想电容的串联计算方法.

电容的串联推导过程如下:

万用表

万用表

万用表

万用表

图2;理想电容串联的计算过程

由此可见,电容串联,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两个电容的规格完全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两者承受的电压一样。

2. 实际电容的漏电流的影响

第一步推导电容串联只考虑了理想电容的模型,实际的铝电解电容的实际模型如下图,电容内部的电流路径可由铝箔阻抗RA、RC、电解液阻抗R、以及等效二极管D,内部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Rdc,电容两端施加电压时,就会有电流流过电容。

万用表

图3;实际电容等效电路

考虑电容内部的漏电流影响后,可以等效为以下的电路,可见,由于C1、C2的内部等效电阻Rdc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在电容达到稳态以后,C1、C2的电容电压就会不一致。

万用表

图4;实际电容等效电路

3. 漏电流的计算

既然要将内部电容的电阻等效为一个电阻,就需要对漏电流进行一个估算。一般采用的计算公式为:漏电流I≦KCU或3µA(取数值大者),

其中:

K:为系数,取值在0.01~0.03之间,不同的厂家的系数不一样,如果不确定,可以按照大的取值。

C:为标称电容量(单位µF);

U:为额定电压(单位V),

漏电流I的单位为µA。

值得注意的是,漏电流不是一个恒定的值,厂家给出的是在温度20摄氏度,额定电压下的值,实际应用时与时间、问题、电压都有关联,下图就说明漏电流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厂家凯琦佳就给出了这三者的降额关系,可供参考。

万用表

万用表

接触器自锁电路原理,识字就能懂! 阻抗匹配滤波器电路设计——LC、L 和 PI 滤波器 直流电DC 220V和5V,能不能共地?    DC-DC电路设计技巧及器件选型原则    

万用表

图5;国内厂家凯琦佳提供的漏电流估算方法

举例子:额定规格为220uF/35V/105℃的电解电容,用于DC30V、温度70℃条件下,漏电流的估算I=Kc*Kv*KCU=6*50%*0.03*220uF*30V=594uA。

四、 解决方案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主要是忽略了漏电流的影响。因此需要先估算出电容的漏电流,(关注公众号@ 电路一点通)产品应用场景约40摄氏度,因此额定220uF/25v/105℃的电容,估算的漏电流为:

I=Kc*Kv*KCU=3*100%*0.03*220uF*25V=495uA,等效的电阻=U/I=50K

按照经验值,并联的电阻的电流大约5倍电容漏电流=5*595=2475uA。

产品最高可能为25V,因此等效的并联电阻值R=U/I=25V/2475uA≈10.1K。

1、没有增加并联电阻R1、R2情况:

没有增加外部电阻R1、R2时,假设C1、C2的漏电流误差一个为+10%,另一个为-10%,则Rdc1=55K,Rdc2=45K,根据电阻分压可算出,VC1=22.5V,VC2=27.5V,可见两者的电容严重不均衡,VC2的电压明显偏高。

2、增加并联电阻R1、R2情况:

增加外部电阻10K的电阻R1、R2,可以算出分压电阻上臂为8.46K,下臂为8.18K,根据分压可以算出,同样是C1、C2误差±10%,最终VC1=25.4V,VC2=24.5V。两个电容的分压很接近均衡。

万用表

图6; 增加外部电阻R1、R2使得电容电压均衡

五、 总结

只要涉及到漏电流较大的电容,串联使用时都应该考虑其漏电流的影响,这些电容包括电解电容、超级电容等,本案例的漏电流仅提供参考,每个电容厂商的漏电流估算方法都有差异,具体要咨询厂家提供漏电流的估算方法。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