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交叉极化干扰技术

描述

交叉极化干扰是一种自卫技术,包含交叉极化干扰信号的产生。这种干扰技术能够使单脉冲雷达失去对目标的角跟踪。任何在天线中具有前向几何结构(如抛物面碟形反射器)的雷达,其交叉极化波瓣的方向与雷达的视向相反,如图1所示。

反射器

该图考虑一个垂直极化信号到达天线外缘附近顶部右侧45度处。碟形反射器45度方向会引起水平偏振的反射,这些虚假波瓣被称为“Condon瓣”。平板相控阵天线中也存在Condon瓣,其中边缘阵列单元的振幅或相位特性被修正为“锐化”波束或减小其旁瓣。

反射器

图2显示了Condon瓣对雷达回波信号以及交叉极化干扰信号的响应。Condon瓣通常具有非常低的增益,因此交叉极化干扰信号需要非常强才能有效(通常比在目标处接收到的主波束信号强20到40dB)。

由于距离远,新一代雷达通常会显著增加最大交战高度,雷达信号必须通过大部分大气层,信号极化会因此产生显著的旋转,这叫做法拉第旋转。表面回波和接收天线之间的极化失配可以使接收信号降低很多dB。因此现代远程雷达通常使用不受这种损耗影响的圆极化。

反射器

交叉极化干扰对线性极化和圆形极化都是有效的。对于线性极化,如图3所示,产生一个强交叉极化干扰信号(如距雷达发射信号极化90度)。同样配置的干扰机也会产生一个相反的干扰信号(右或左圆形极化)。无论是哪种情况,被干扰的雷达都会自动转向,使目标位于Condon瓣的中心,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跟踪错误。

反射器

图 4产生交叉极化干扰信号的一种技术包含感测极化,然后产生具有适当极化的返回信号。这需要接收和发送之间共享天线,即使用纳秒开关。

另一种干扰技术如图4所示,在使用纳秒开关的接收和发射(交叉极化)功能之间共享两个天线。需要注意的是,分时接收和发送波形的传输速度很快,以至于被干扰的雷达无法检测到它们。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