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在MEMS静电能量采集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MEMS/传感技术

1293人已加入

描述

振动能量采集器因其可代替电池,收集环境中振动能为物联网(IOT)设备提供能源,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而在IOT设备应用的典型场景-工业环境中,高温度及高湿度极端环境无处不在。静电型振动能量采集器内部预充电电荷受极端环境影响容易衰减,这对能量采集器的大规模应用造成极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汪飞副院长率领团队研发了一款基于MEMS技术制造的,集成了硅针尖阵列的电荷可修复型静电能量采集器。当采集器内部电荷受到极端环境影响衰减后,利用内部集成的硅针尖,维护人员可在不破坏封装结构的情况下对电荷进行重新充电。经过测试,经过电荷修复后,输出电压及输出功率均可恢复至修复前的水平。该研究解决了能量采集器在工业环境中的输出衰减问题,有望在未来得到工业应用。

上述相关研究于2023年1月以“Electrostat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with A Self-Rechargeable Electret”为标题被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杂志(JCR Q1,电子器件领域顶刊)接收。汪飞课题组的研究助理教授李明杰为文章第一作者,“校长卓越博士后”罗安信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汪飞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物联网

图1 基于MEMS工艺的电荷可修复型静电能量采集器

研究背景

伴随着IOT技术以及集成电路的发展,无线传感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例如目前新房装修应用较多的“全屋智能”,以及工业生产中的智能化生产,工业5.0升级等,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被铺设到人们活动的每个角落。然而,基于电池供电的传感器,需要频繁维护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也阻碍了无线传感网中的传感器数量进一步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振动能量采集技术应运而生。振动能量采集技术是一种将环境中振动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它可以采集环境中如人体运动、机械振动等振动能,为低功耗传感设备供电,免去电池维护的烦恼。

为了将振动能转换成电能,科学家们发明了多种能量转换原理。其中,静电原理的能量采集器通常由上下两个极板和预充电驻极体组成。预充电驻极体和上下极板组成一个电容器,当上下极板因环境振动激励产生谐振,导致极板距离发生变化时,该电容器的电容也因此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静电电荷从上下极板之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采用静电原理的能量采集器因其较高的功率密度和可与IC工艺兼容的优势,有望在传感器等微型电子设备中得到应用。

然而,静电能量采集器在暴露于工业生产下可能发生的瞬间高温环境后,其内部驻极体材料可能会发生玻璃化,导致预充电电荷的衰减,进一步造成能量采集器输出的衰减。如果需要对衰减的电荷进行修复,需要将驻极体材料裸露于带有高电压的针尖附件,利用电晕充电的方法对驻极体材料重新充电。而根据能量采集器的一般制造流程,上下极板独立制造完成并对驻极体材料充电完成后,两个极板会组装键合并彻底封装起来。如果暴露于极端环境导致电荷衰减后,器件只能宣布报废。这阻碍了能量采集器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

器件及制造

针对研究背景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工艺的电荷可修复型静电能量采集器。该能量采集器由上下极板组成,分别由4英寸硅片单独制造,通过光刻、SiO2的BOE湿法与ICP干法刻蚀、硅的KOH湿法刻蚀、Al/Cr金属电极的蒸发沉积、CYTOP驻极体材料的喷涂成膜等工艺制造,利用电晕充电对驻极体材料充电后组装键合成型。

物联网

图2 基于MEMS工艺的器件制造流程

器件上极板的主要结构为四根悬臂梁支撑的质量块,质量块上集成了3×3的硅针尖。当器件组装完成后,若暴露于极端环境中,电荷衰减时,维护人员可在不损坏器件封装结构的情况下对器件进行修复;下极板的主要结构为8×8的通孔阵列,以及预充电的驻极体层。当质量块受到环境振动激励上下运动时,通孔阵列可减少质量块的阻尼力,提高器件的输出性能。

物联网

图3 器件的实物图以及通孔、针尖、防撞凸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

实验验证

图4展示了该能量采集器在出厂状态(经过电晕充电后)、电荷衰减状态(经过170℃下15分钟模拟极端环境瞬间高温)、经过电荷修复(利用集成硅针尖充电)后的驻极体表面电荷对比图,以及器件输出电压对比图。可以清晰的看到,相较于器件的出厂状态,在暴露于高温极端环境后,驻极体的电荷几乎衰减到0;而利用集成硅针尖修复后,驻极体表面的电压虽不均匀,但基本可恢复至出厂状态。此外,对能量采集器的输出电压进行采集,也可说明经过修复后,器件的输出性能可恢复正常,足以给低功耗电子设备(如LED灯、传感器等)供电。

物联网

图4 器件在出厂状态、电荷衰减状态、电荷修复后的对比测试图

物联网

图5 经过电荷修复的能量采集器,可成功点亮LED灯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