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RF噪声系数规范

描述

仔细查看 RF 噪声系数的定义并讨论一些细微之处,以帮助避免对该规范的错误解释。

噪声系数定义和噪声因数方程

电路的噪声因数 (F) 可定义为:

放大器

等式 1。

在哪里:

No 是输出端的总噪声,包括电路内部噪声源的影响和来自源阻抗的噪声

N i 是源阻抗在电路输入端产生的噪声

G是阶段的功率增益

虽然这个解释是正确的,而且实际上在一些参考资料中也提供了类似的解释,例如Paul R. Gray广泛使用的 教科书“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 4 版,但它并没有提供所有的细节噪声系数定义。根据IEEE 定义,N i 是源电阻器在 T 0  = 290 K°(或 16.85 °C)温度下的可用热噪声功率。这个温度比舒适的室温要低一点;但是,有时在 RF 工作中将其称为室温。

此外,IEEE 定义指出,No是 设备输出端的可用噪声功率,G 是设备的可用功率增益。这里的关键点是规范的参考温度 T 0  = 290 K°,以及用于描述方程式 N i、 N o和 G 的所有三个参数的描述符“可用”。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T 0  = 290 K 时的可用噪声功率”的含义。

最大可用噪声功率

热激发电荷载流子的随机运动表现为电阻器中的噪声。噪声电阻器可以通过添加与无噪声电阻器串联的噪声电压源来建模,如下图 1 所示。

放大器

图 1. 噪声电阻示例图以及添加与无噪声电阻串联的噪声电压源。 

噪声电压源的PSD(功率谱密度)为¯¯¯¯¯¯¯V2n=4 kTRB��2个¯=4个 �吨�乙, 在哪里:

k 是玻尔兹曼常数 (1.38 × 10 -23  Joules/Kelvin)

T 是开尔文温度

B 是考虑的带宽(赫兹)

在噪声系数定义中,N i 是源电阻的最大可用噪声功率。现在的问题是,图 1(b) 中的电路可以提供的最大噪声功率是多少?根据基本电路理论,我们知道当负载电阻等于源电阻时传输的功率最大。因此,可以使用以下电路(图 2)找出源电阻 R S的最大可用噪声功率。 

放大器

图 2. 用于查找源电阻器最大可用噪声功率的电路图。

请记住,我们 在上图中使用了噪声源的RMS(均方根)值。由于一半的噪声电压出现在负载两端,因此传输到匹配负载的噪声功率 R L  = R 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找到:

放大器

等式 2。

这是噪声系数计算的重要结果。请注意,可用噪声功率与电阻值无关。无论是 1 mΩ 电阻还是 1 MΩ 电阻,可用的噪声功率都是 kTB。在 1 Hz 带宽中,可用噪声功率为 kT。噪声系数定义基于 T 0  = 290 K 时的可用噪声功率 。以 dB表示 kT 0时,此参考温度下的可用噪声功率为 -174 dBm/Hz,计算如下:

放大器

噪声系数指定添加噪声的相对量

由于噪声系数定义基于 N i  = kT 0 B,它指定了相对于 N i添加到信号中的噪声的相对

量。考虑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推导出的以下噪声系数方程:

放大器

这里,No (source) 是源于源阻抗的输出噪声的一部分;No (added) 是电路本身产生的输出噪声的一部分——不包括源电阻贡献。注意 N o(source)  = kT 0 BG,我们得到等式 3:

放大器

等式 3。

为了更好地形象化上述等式的噪声项,请考虑图 3 中的下图,有时称为“噪声线”。

放大器

图 3. 显示噪声线的图。

在上图中,总输出噪声 No 相对于源电阻温度 T 绘制。如果 R S 无噪声(或 T = 0 K),输出端出现的唯一噪声将是被测设备或 No o(added)。当我们提高 R S的温度时,它的噪声贡献会增加。对应于 T = T 0的噪声系数度量实际上指定了 R S 在 T 0时贡献的输出噪声(即 kT 0 BG)与被测设备的输出噪声 (No (added) ) 之比。例如,如果系统的噪声系数为 F = 2(或 NF = 3 dB),我们知道 No (added) 等于 kT 0 BG。

如图所示,R S 噪声与 No (added)的比值 不是常数,而是随 T 而变化。因此,如果 R S 处于 T 0以外的温度,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噪声系数方程来计算找到输出噪声。 相反,我们应该首先找到来自 DUT(被测设备)的噪声,加上感兴趣温度下 来自 R S的噪声,最后计算总输出噪声。

我们还可以通过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除以级的功率增益,根据输入参考噪声值来表达等式 3。这产生了等式 4:

放大器

等式 4。

在这个等式中,N i(added) 是由 DUT 贡献的输入参考噪声,N i 是源在 290 K 时的可用噪声功率。同样,如果 F = 2,则输入参考噪声由DUT 等于 N i  = kT 0 B。让我们看一个例子来阐明这些概念。

示例:使用噪声系数方程

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带宽和增益分别为:

噪声系数 = 2.55 分贝 

B = 10 兆赫

增益 = 5.97 分贝

假设可用输入噪声为 kT A B,找出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输出噪声:1 - T A  = 290 K 和 2 - T A  = 150 K。 

我们首先找到噪声系数和增益的线性值: 

放大器

由于噪声系数的定义假设输入噪声是 T = 290 K 时的可用噪声功率,我们可以直接从等式 1 求出该温度下的输出噪声:

放大器

以分贝表示右侧,我们有:

对于 T A  = 150 K,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噪声系数方程。然而,噪声系数方程可用于计算系统产生的噪声。将 N i  = kT 0 B 代入等式 4,系统产生的输入参考噪声为: 

放大器

将该值乘以系统增益 G,即可得到总输出噪声功率。在下面的等式中,我将 T A写成 T 0 以简化计算:

放大器

以分贝表示右侧,我们有:

放大器

如果不注意噪声系数的定义,可能会将 N i  = k × 150 × B 代入等式 1,这会产生不正确的结果 No =  -98.34 dBm。 

物理温度或噪音温度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强调了源电阻 R S的物理温度对我们的 NF 计算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驱动点阻抗 (R S ) 与 DUT 处于相同的物理温度;然而,电路接收到的输入噪声功率高于 kT 0 B。这通常发生在级联系统中,信号链中的每个模块都会增加本底噪声。因此,级联中下游级的输入噪声通常超过 kT 0 B。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无法通过直接应用噪声系数方程来计算输出噪声电平。相反,我们可以先使用 NF 方程来计算电路产生的噪声 (N i(added)),然后使用该信息和输入噪声电平来计算总输出噪声。 此外,定义输入噪声的等效噪声温度 T e也很有帮助。这是可用热噪声功率 (kT e B) 等于输入噪声功率时的温度。若输入噪声功率为N 1,其等效噪声温度为:

放大器

噪声系数和等效噪声温度是组件噪声特性的可互换表征。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查看使用噪声温度概念的示例。

噪声系数指定 SNR 劣化

噪声系数是电路引起的SNR(信噪比)退化的直接量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然而,它值得更多的解释。让我们再考虑一次上面讨论的例子。我们假设系统的噪声系数和增益分别为 NF = 2.55 dB 和增益 = 5.97 dB,并假设输入信号功率为 -40 dBm。当 R S 为 T A  = 290 K 时,输入噪声功率为: 

放大器

从示例的结果中,我们知道输出噪声功率为 -95.48 dBm。图 4 总结了该示例输入和输出端的信号和噪声功率。

放大器

图 4. 前面示例的输入和输出端的信号和噪声功率汇总。

输出信号功率由输入信号乘以放大器的功率增益得到。图 4 还提供了输入和输出 SNR,以及 SNR 退化。请注意,SNR i  / SNR o的比值 等于噪声系数 NF = 2.55 dB,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比值实际上是噪声系数的定义。但是,对于 T A  = 150 K的情况呢?在这种情况下,输入噪声为 N i  = -106.86 dBm。图 5 总结了前面示例的结果。

放大器

图 5. 上述示例的另一个结果汇总。

如您所见,SNR 退化 (SNR i  / SNR o ) 现在大于 NF。这是因为输入噪声低于标准值,使得放大器的噪声贡献更加显着。因此,当输入噪声为 kT 0 B时,噪声系数决定了 SNR 的退化。例如,如果一个电路的噪声系数为 7 dB,并且该模块的输入噪声功率为 kT o B,则输出端的 SNR该块的 7 dB 小于输入 SNR。

彩蛋来了

从基础到高级的ADC讲座,将涵盖高速ADC设计的原理、传统架构和最先进的设计。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ADC的基本知识,包括采样、开关电容和量化理论。接下来,介绍了经典ADC架构的基础和设计实例,如闪存、SAR和流水线ADC。然后,本教程将对混合型ADC架构进行总体概述,这就结束了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首先描述了ADC的度量。然后,介绍混合或非混合架构的各种先进设计。该教程最后将以数字辅助解决技术结束。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