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B3编解码简析

描述

2.设计

2.1.需求分析

此次需求提供的十分明确,给出了编码规则及示例,明确了编解码端口要求;仿真模块根据设计进行适配。

2.2.HDB3编码模块

对HDB3编码规则解读如下:

复位(RST)有效(1)时,进行初始化,输出VALID为0、HDB3_CODE为0编码(000)。采用异步复位、同步释放。当复位(RST)无效(0)时进行编码。

在输入时钟CLK的上升沿进行转换。

在CLK上升沿进行判别时,当输入READY为有效(1),DATA_IN有效,为0或1。

对READY和DATA_IN打一节拍,人为产生1个CLK的延时。

在CLK上升沿进行编码判别,DATA_IN有效为1时,立即进行编码,若存在待转换的0,待转换的0也进行编码,并加入待输出编码队列;当DATA_IN有效为0时,若存在待转换的0的个数为(0~3)、也即当前为第4个0,则进行编码,并加入待输出编码队列,否则暂停编码。

在CLK上升沿进行编码输出,若存在待输出编码,则输出VALID为1、HDB3_CODE为对应编码。

一共7种编码形式,对应0、±1、±B、±V;1可能被编码为+1、-1,0可能被编码为0、+B、-B、+V、-V。1、B极性交替(+、-交替出现)、V极性交替;第一个编码极性为+。当出现0时,若是连续的第4个0,则替换为V(极性按交替规则),然后若V极性和前一个1或B的极性不同,则将连续4个0中的第1个0替换为B且极性和V相同,其余0编码为0.由此可见,编码应在RST无效(为0)、READY有效(为1)时按照DATA_IN(0或1)、积累的待编码0数量(0~3)、上一个1或B的极性、上一个V的极性开展,编码后更新待输出编码数量和待输出编码队列。故在编码模块“tt_hdb3_encoder”中设置了如下信号量:

tmp_rst: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初始化为00,用于复位同步释放,同时将复位输入RST有效性由1变为0.

tmp_din,tmp_ready:std_logic,分别对DATA_IN和READY打一节拍。

tmp_dataout,深度为4、宽度为3的输出编码缓冲,最多4个。

flag_1BPOL、flag_VPOL:std_logic,1或B极性、V极性标志位,表征上一个1/B/V的极性,0表示-、1表示+。

cnt_tbpo:natural range 0 to 7 := 0,待输出编码个数,实际范围为(0~4)。

cnt_tbc:natural range 0 to 3 := 0,待编码0个数,范围为(0~3)。当cnt_tbpo>0时,每个clk上升沿将输出编码缓冲的(cnt_tbpo-1)编码对外输出。具体代码实现使用VHDL,在ISE14.7中完成,文件为“tt_hdb3_encoder.vhd”。2.3.HDB3解码模块相对于编码,HDB3解码较为简单,输入有效时,将±1解码为1、将0/±B/±V解码为0;解码模块tt_hdb3_decoder的复位、输入打节拍处理同编码模块。

具体代码实现使用VHDL,在ISE14.7中完成,文件为“tt_hdb3_decoder.vhd”。2.4.编解码仿真模块编解码仿真需要提供可控的输入数据流DATA_IN。此次,通过附加test_2bit模块来提供仿真数据流,建立一个多位的std_logic_vector(80位),在CLK时钟上升沿从低位逐位移出。仿真准备:将test_2bit、tt_hdb3_encoder、tt_hdb3_decoder例化在test_top工程下,但是将test_2bit的输入时钟和编解码模块的输入时钟取反,便于在编解码仿真时输入数据稳定。

CLK

3.验证

由于预建立了仿真工程test_top,仿真文件tbw_test_top处理较为简单,设置RST和READY即可。在ISE14.7环境下使用ISim完成了仿真验证。

在Vivado2018.3环境下(仿真Vivado Simulator)也进行了仿真验证。

CLK

资源使用情况(Target Device: xc7k325t-2ffg900,ISE14.7):

Module Name Slices Slice Reg LUTs BUFG 说明
test_top 1/36 0/47 1/79 1/1 测试top文件
Inst_test_2bit 3/3 8/8 8/8 0/0 测试激励文件1
Inst_tt_hdb3_decoder 4/4 8/8 3/3 0/0 解码模块
Inst_tt_hdb3_encoder 28/28 31/31 67/67 0/0 编码模块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