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所的双母线接线方法

描述

一、双母线接线

双母线接线有两组母线,每一电源和每一出线都经一台断路器和两组隔离开关分别与两组母线相连,任一组母线都可以作为工作母线或备用母线。两组母线之间通过母线联络断路器QFL(简称母联断路器)连接,如下图所示。

变电所

1、双母线接线的优点

1)运行方式灵活。可以采用将电源和出线均衡地分配在两组母线上,母联断路器合闸的双母线同时运行方式;也可以采用母联断路器分闸的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

2)检修母线时,电源和出线都可以继续工作,不会中断对用户的供电。例如需要检修I母线时,可将所有回路转移到Ⅱ母线上工作,即倒母线。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检查Ⅱ母线是否完好。为此,先合上母联断路器QFL两侧的隔离开关,然后接通母联断路器QFL,向Ⅱ母线充电。若Ⅱ母线完好,继续后面步骤。

(2)将所有回路切换至Ⅱ母线。先取下母联断路器QFL的直流操作熔断器,然后依次接通所有回路Ⅱ母线侧的母线隔离开关,依次断开I母线侧的隔离开关。

(3)合上母联断路器QFL的直流操作熔断器,断开QFL及其两侧的隔离开关,则I母线即可检修。

3)检修任一回路母线隔离开关时,只需断开该回路。例如,需要检修母线隔离开关 QS1时,首先断开出线WL1的断路器QF1及其两侧的隔离开关,然后将电源及其余出线转移到第Ⅰ组母线上工作,则 QS1 即完全脱离电源,便可检修。

4)I母线故障时,所有回路能迅速恢复工作。当I母线发生短路故障时,各电源回路的断路器便自动跳闸。此时,断开各出线回路的断路器和I母线侧的母线隔离开关,合上各回路Ⅱ母线侧的母线隔离开关,再合上各电源和出线回路的断路器,各回路就迅速地在Ⅱ母线上恢复工作。

5)检修任一线路断路器时,可用母联断路器代替其工作。以检修 QF1 为例,其操作步骤是:先将其他所有回路切换到另一组母线上,使QFL与QF1通过其所在母线串联起来。接着断开QF1及其两侧的隔离开关,然后将QF1两侧两端接线拆开,并用临时载流用的“跨条”将缺口接通,再合上跨条两侧的隔离开关及母联断路器QFL。这样,出线WL1就由母联断路器QFL控制。在操作过程中,WL1仅出现短时停电。类似地,当发现某运行中的出线断路器出现异常现象(如故障、拒动、不允许操作)时,可将其他所有回路切换到另一组母线上,使QFL与该断路器通过其所在母线形成串联供电电路,再断开QFL,然后拉开该断路器两侧的隔离开关,使该断路器退出运行。

6)便于扩建。双母线接线可以任意向两侧延伸扩建,不影响母线的电源和负荷分配。扩建施工时不会引起原有回路停电。

2、双母线接线的缺点

1)在倒母线的操作过程中,需使用隔离开关切换所有负荷电流回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容易造成误操作。

2)I母线故障时,将造成短时(切换母线时间)全部进出线停电。

3)在任一线路断路器检修时,该回路仍需停电或短时停电(用母联断路器代替线路断路器之前)。

4)使用的母线隔离开关数量较多,同时也增加了母线的长度,使得配电装置结构复杂,投资和占地面积增大。适用范围:6kV配电装置当短路电流较大,出线需加电抗器时,35kV配电回路超过8回;110kV~220kV配电回路超过5回。

二、双母线分段接线

为了弥补双母线接线的缺点,提高双母线接线的可靠性,可将工作母线分段。下图所示为工作母线分段的双母线接线。

变电所

用分段断路器将工作母线I分段,每段用母联断路器与备用母线Ⅱ相连。这种接线具有单母线分段和双母线接线的特点,有较高的供电可靠性与运行灵活性,但所使用的电气设备较多,使投资增大。另外,当检修某回路出线断路器时,则该回路停电,或短时停电后再用“跨条”恢复供电。双母线分段接线常用于大中型发电厂的发电机电压配电装置中。

三、带旁路母线的双母线接线

采用带旁路母线的双母线接线,目的是为了不停电检修任意回路断路器。下图所示为带旁路母线的双母线接线。

变电所

图中WP为旁路母线,QFp为专用的旁路断路器。当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也要求不停电检修时,主接线包括图中的虚线部分。

带旁路母线的双母线接线,其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的灵活性都很高,但所用设备较多,占地面积大,经济性较差。因此,一般规定当220kV线路有4回及以上出线,110kV线路有6回及以上出线时,可采用有专用旁路断路器的带旁路母线的双母线接线。当出线回路数较少时,为了减少断路器的数目,可不设专用的旁路断路器,而用母联断路器兼作旁路断路器,其接线如下图所示。

变电所

四、双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接线

下图所示为双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接线,它具有双母线带旁路的优点。

变电所

一般规定采用此种形式的原则是:

1、 当配电装置连接的进出线总数为12~16回路时,在一组母线上设置分段断路器;

2、 当配电装置连接的进出线总数为17回路及以上时,在两组母线上设置分段断路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