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6000个GPU的“A3”超级计算机,能为谷歌赢下AI反攻战吗?

描述

云提供商正在组建 GPU 大军,以储备更多的 AI 火力。在与微软争夺 AI 霸权的斗争中,谷歌开始投入更多资源以进行反攻。在微软将 OpenAI 的技术应用于 Bing 搜索和办公应用程序之后,谷歌加速了其 AI 开发。

在前段时间举办的谷歌年度I/O 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宣布了一款 AI 超级计算机“A3 ”,这台超级计算机拥有大约 26000 个英伟达 H100 Hopper GPU。

*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Frontier拥有 37000 个 AMD Instinct 250X GPU。

谷歌表示A3是专为训练和运行现时的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而打造的,可提供26 exaFlops的AI性能。

A3 是第一个使用谷歌与英特尔联合定制设计的 200 Gbps IPU的 GPU 实例,它可以让GPU和GPU之间的数据绕过CPU,并可在其他虚拟机网络和数据流的接口上传输。与A2 VM 相比,这可实现高达 10 倍的网络带宽,同时具有低尾延迟和高带宽稳定性。

谷歌的Jupiter数据中心网络结构能让数以万计的GPU高度互连,而且能够按需调整网络拓扑,这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A3 超级计算机的规模提供高达 26 exaFlops 的 AI 性能,这大大减少了训练大型 ML 模型的时间和成本。

A3 GPU VM 专门为当今的 ML 工作负载提供最高性能的训练,配备现代 CPU、改进的主机内存、下一代英伟达 GPU 和主要网络升级。以下是 A3 的主要特点:

8 个 H100 GPU,利用英伟达的 Hopper 架构,提供 3 倍的计算吞吐量

通过英伟达 NVSwitch 和 NVLink 4.0,A3 的 8 个 GPU 之间的对分带宽为 3.6 TB/s

第 4 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

2TB 主机内存,通过 4800 MHz DDR5 DIMM

由支持硬件的 IPU、专门的服务器间 GPU 通信堆栈和 NCCL 优化提供支持的网络带宽增加 10 倍

GPU 的数量已经成为云提供商推广其 AI 计算服务的重要名片。

微软与OpenAI合作开发的Azure AI超级计算机拥有285000 个CPU内核和10000 个 GPU。Oracle 的云服务提供512 个 GPU 集群的访问,并且正在开发新技术以提高 GPU 通信的速度。

此外,许多云提供商都在部署 H100 GPU。英伟达 H100 上的训练模型比上一代 A100 GPU 更快、更便宜。AI服务公司 MosaicML 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H100 在其 70 亿参数的 MosaicGPT 大型语言模型上比 A100 的成本效益高 30%,速度快 3 倍。

英伟达在 3 月份推出了自己的 DGX 云服务,与租用上一代 A100 GPU 相比,该服务价格昂贵。

AI

|搭载8颗H100 Hopper GPU的英伟达DGX H100系统底板

谷歌一直在大力宣传其TPU v4 AI芯片,这些芯片被用于运行带有 LLM 的内部AI应用程序,例如谷歌的 Bard 产品。(点击阅读:对打英伟达A100,谷歌公布TPU v4技术细节)

AI

|谷歌TPU v4

谷歌表示,A3 超算是对现有配备英伟达A100 GPU的A2虚拟机提供的计算资源的重大升级。谷歌正在将所有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 A3 计算实例汇集到一台超级计算机中。

相比A2,谷歌的 A3 超级计算机用途广泛,可以针对广泛的 AI 应用程序和 LLM 进行调整。“鉴于这些工作负载的高要求,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够的,需要专为 AI 构建的基础设施。”客户可以通过 A3 虚拟机运行 AI 应用程序,并通过 Vertex AI、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和 Google Compute Engine 服务使用谷歌的 AI 开发和管理服务。

此外,I/O 开发者大会上,谷歌还发布了最新大语言模型PaLM 2。2022 年4月谷歌推出拥有5400 亿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PaLM。最新PaLM 2 基于Pathways 架构,使用TPU v4 芯片和JAX 框架训练,在代码和数学,分类和问答,翻译和多语言能力以及自然语言生成高级任务方面都比前一代PaLM 表现得更好,在推理和数学领域与GPT-4 相当。PaLM 2与A3 超级计算机的推出,使谷歌在AI 领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AI 市场竞争激烈,微软近年来加大了对AI 的投资和研发力度,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谷歌也推出了一系列AI 产品和服务,旨在通过提供全栈式的AI 解决方案来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双方都在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布局,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