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的原理是什么?无线充电距离真正“无限”还有多远?

描述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类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你是否时常因为杂乱的充电线而感到头疼,而且经常频繁插拔充电线对充电接口也会造成一定损伤。

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它使用无线的方式,将电磁场能量从充电板转移到设备的电池,提供给设备所需的能量。

无线充电提供了超级的便利性,无论你把它放在工作台上、床头柜上、夹在汽车的通风口上,一个无线充电器可以让你的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运动手表、可穿戴设备、电子烟都可以续航充电。包括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这几年也有可观的进步。

我们以三种典型的无线充电应用,即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座舱无线充电及电子烟无线充电为例,来一起分析和了解无线充电的益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

无线充电的原理

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使用线缆为设备充电的方式。常见的无线充电器通常是一个垫子或着平板,将兼容的无线充电设备放在上面就可以实现充电。无线充电使用电磁场将能量从充电板转移到设备的电池。充电板与电源连接,提供设备所需的能量。

Qi

一个典型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器垫和电池,每个部分有平面线圈。根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当导电物质通过磁场时会产生电流。通过电磁感应,采用电磁场在两个物体之间传递能量为电池充电。同时,通过信号调制,充电板和电池可以相互通信,这使得充电板根据充电进程进行输出功率调节。

目前,无线充电有两个主要的标准。Qi标准和PMA标准。这两个标准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为设备充电,区别的关键在于其使用的波长不同。

• PMA无线充电:Power Matters Alliance的简称,PMA无线充电标准使用的波长是277-357千赫兹波段。

• Qi无线充电:发音为 "chee",Qi无线充电是由无线电力联盟(WPC)创建的。它工作的频段为100-205千赫兹。

无线汽车充电

顾名思义,无线汽车充电不需要电动汽车(EV)与充电桩/站之间进行物理连接而对汽车进行充电。充电是通过电磁场以无线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把电缆插到车上。

无线汽车充电通常涉及两个部分:安装在地面上的充电板和汽车底部的接收器。当汽车停在充电板上时,接收器检测到电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为电池充电。

方便是无线汽车充电的主要优势之一。它消除手动插入充电电缆的需要,这在空间受限的环境里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它还减少了对充电端口的磨损。无线汽车充电的另一个好处是安全,汽车和充电站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因此没有触电或被电缆绊倒的风险。无线充电板可以嵌入地面,使其不那么明显,并减少因天气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风险。

然而,无线汽车充电的效率也是主要缺点。无线充电的效率通常低于传统的电缆充电,这可能导致充电时间更长,成本更高。无线充电需要专门的设备,其安装和维护成本可能比传统的充电基础设施更高。

座舱无线充电

座舱无线充电是指在车辆座舱中使用无线充电技术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充电。随着越来越多人在旅途中使用移动设备,座舱充电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在增加。

座舱内的无线充电通常涉及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或仪表板上安装一个无线充电板。这种充电板利用电磁场将能量传递给设备的电池,消除了对电缆的需求。这使得司机和乘客在旅途中也能为他们的设备充电。

近年来,汽车制造商开始提供无线充电,作为一项标准或可选功能。例如,宝马、奥迪和梅赛德斯-奔驰的许多新车型都配备了无线充电板作为信息娱乐系统的一部分。

座舱无线充电有几个好处。首先,消除了对电缆的需求,这汽车有限的空间里显得尤为可贵,有效的避免了座舱里的杂乱和使用不便。其次,座舱无线充电比传统的充电方法更安全,它消除了被电线绊到或影响驾驶的风险。

在座舱内使用无线充电也有一些弊端。主要问题是兼容性。座舱内的无线充电可能不像传统的有线充电那样快速或高效,这对需要快速为设备充电的人和设备来说会是个挑战。

无线充电电子烟

电子烟作为人们戒除传统香烟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已变得越来越流行。电子烟的工作原理是加热含有尼古丁和其他化学品的液体,产生蒸气被用户吸入体内。

电子烟通常带有可充电的电池,需要经常充电。在过去,这是用一根USB线连接到电源,如电脑或墙上的插座。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烟都具有无线充电功能。

电子烟的无线充电通过充电盒实现。盒子内包含一个无线充电板,利用电磁场为电子烟的电池充电。用户只需将电子烟放入充电盒,就会自动开始充电。充电盒可以通过USB或无线方式连接到电源,为自己的电池充电。

用无线充电,使得电子烟携带方便、隐蔽,且可以帮助延长电子烟电池的寿命,有效减少充电端口的磨损。

随着消费者对更方便、高效的充电解决方案需求的增加,无线充电有望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释放无线充电的力量,拥抱移动的自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