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LED直显正加速进入产业化商用阶段

LEDs

367人已加入

描述

Mini LED直显正加速进入产业化商用阶段。

受益于直显和背光两大场景的双重驱动,Mini LED市场整体规模有望迎来快速成长。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预计,2025年全球Mini LED市场规模将达到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5%。

其中,Mini LED背光已经在电视、车载显示、终端显示、VR、笔电、电竞显示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率先迎来规模商业化元年。

相比Mini LED背光逐渐走上正轨,Mini LED直显发展则有所滞后,还处于初步规模量产阶段。不过,Mini LED直显应用场景已涵盖监控指挥、高清演播、高端影院、办公显示、会议交互、商业展示、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未来市场规模可期。

业内专业也纷纷表示,行业发展正在进入“收获期”,未来五年,Mini LED直显可望迎来10倍市场的爆发性增长。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市场前景可期,但Mini LED直显在技术上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

技术“痛点”待解      

Mini LED直显是将Mini LED芯片直接作为显示像素点,以此提供成像的基本单位,从而实现图像显示。  

相较于现阶段的LED直显,Mini LED直显有两大明显的性能优势:第一,MiniLED可以进行任意大小的无缝拼接,更加丰富了大尺寸屏幕显示的使用场景;第二,Mini LED显示有超高密度的像素元,可增强LED显示的HDR性能,大幅提升显示器的特征性能,包括对比度、色彩深度和色彩细节度等。  

又不同于Mini LED背光,Mini LED直显作为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Micro LED的前哨站,在技术难度上更高,比如:不断追求高刷新率、高动态范围成像(HDR)、高画面更新率、高对比度、高亮度、低功耗等高性能特征。  

而在当前的实际应用中,Mini LED直显在技术上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寄生与耦合问题、空间布局问题、显示一致性问题、功耗问题、温度问题等。而以上问题也会导致Mini LED显示屏出现显示异常问题,比如高低灰耦合,拖影,LED开、短路“毛毛虫”,第一扫偏暗,跳灰,亮度不均等。  

除此之外,由于Mini LED直显是将LED制程微缩化和去封装化,实际上和Micro LED技术的实现路径是一致的,这就导致Mini LED直显相较于Mini LED背光技术有更高的难点,如果要做成85英寸的4K电视,则需要大量的LED芯片,使得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因此,Mini LED直显想要快速实现规模化,解决以上技术“痛点”急需提上日程。而想要解决以上“痛点”,更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合。其中,驱动IC举足轻重。      

明微电子主动“出击”      

明微电子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其始终秉承坚持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做产品的开发。 

经过20年的耕耘与沉淀,目前其主要产品已包括显示驱动芯片、线性电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显示屏、智能景观、照明、家电等领域。  

为了解决Mini LED直显存在的“痛点”,明微电子主动出击,先后推出了共阴极集成驱动专利技术、智慧节能专利技术、智能显示处理专利技术、LED正负极短路检测及处理专利技术等多项技术。  

特别是针对空间布局、温度一致性等难题,明微电子通过持续投入研发,成功开发出共阴PWM集成驱动——SM16609。  

据介绍,SM16609集成共阴极48通道恒流和16通道行扫驱动,级联扩展使用时,无需外部或者寄存器来设置行扫地址,芯片内部可以自动识别以达到级联芯片行管交替开启的目的,实现最高64扫应用。  

另外,SM16609采用行列合一方案,以及特有的行管复用专利技术,减少驱动芯片数量,极大优化了PCB空间布局。

  Mini LED  

围绕Mini LED直显领域,明微电子在保持现有的技术方案和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还将持续不断的进行技术发展和产品迭代,加速小间距和Mini LED屏的规模渗透率,并为未来Micro LED驱动领域打好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工LED也注意到,明微电子一直注重技术研发,并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研发实力雄厚的技术研发团队,技术研发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就2022年来看,其实现营业收入6.85亿元,投入研发费用1.17亿元,在总营收占比高达17.08%。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