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微纳机器人开发有新突破

描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组共同开发的模仿水星熊虫的医疗用微型纳米机器人在初步静脉血的高速流动环境中实现了控制运动,可以在静脉血流中停留36个小时以上。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进展》上。另一方面,国际知名杂志《自然》以《仿水熊虫爪形结构为游动微纳机器人提供抓地力》进行了研究报道和评论。专家认为,如果这一成果能够完成今后的临床转换,将会显着提高药物靶向传递效率,为胰腺癌,胰腺炎及其他各种肿瘤疾病的降服带来光明的前景。

  据专家介绍,打针、用药、顶点等一般的药物都是药物分子载体我投递血液等流体中扩散,将进行的这种药物分子我载体随血流等生物流体扩散,运输效率低,不仅副作用比较严重。某学者对最近30年间的药物传递方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运输12个小时后仍能到达目的地的药物还不到1%。这意味着大部分药物已在邮路丢失。目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微纳米机器人体积小、重量轻,推力重量比率大,可以通过各种生物屏障的优势和特点,生物医学,抗癌药物投递化学实验测量等领域已经逐渐崭露头角。

  但是微型纳米机器人是如何克服快速血流的呢?如何建立坚固的药物输送“通道”,在循环系统中实现目标释放?这些问题仍然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许多项目的支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小组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专家合作,共同《可在血管中靶向驻停的仿水熊虫医用微纳机器人》研究,设计模仿水熊虫医用微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具有熊虫般的爪子,能显着提高微型机器人的驱动效率,使机器人跑得更快。科研人员利用医学光学干涉断层摄影技术,发现直径20微米的机器人可以在2万微米/秒的静脉血流环境中高效运动。为此,研究组为使微型纳米机器人长期停留在组织表面,并释放目标药物,采用了多磁场复合控制技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