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发展历史

工业控制

1221人已加入

描述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汽车生产线上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继电器控制装置构成。每次车型升级都会导致继电器控制装置的重新设计和安装,这给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曾经说过:“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们生产的汽车都是黑色的。”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汽车改型和升级换代的困难程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公开招标,要求使用新的装置来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并提出了十项招标指标,包括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积小以及与计算机通信等。

同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PDP-14,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此可编程控制器诞生了。由于当时的PLC只能取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其功能仅限于逻辑运算、计时以及计数等,因此被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随着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也不断增强。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于1980年正式将其命名为“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由于这个名称与计算机的简称相同,容易混淆,因此在我国,很多人仍然习惯称可编程控制器为PLC。

PLC因其易学易用、操作方便、可靠性高、体积小、通用灵活和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新技术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重视。1971年日本引进了这项技术,并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PLC;欧洲于1973年研制出了第一台PLC;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国产PLC正式投入工业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LC得到快速发展。例如,GE的RX7i使用的是赛扬CPU,主频率为1GHz,其信息处理能力几乎与个人计算机相当。这种PLC在设计、性能价格比以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它不仅增强了控制功能、减小了功耗和体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而且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方便灵活。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和图像显示的发展,PLC已经普遍用于控制复杂的生产过程。因此,PLC已成为工厂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