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an 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描述

        一直以来,牙合学是大多数口腔医师的疑难点 之一。 常用的咬合检查方法包括咬合纸染色法、 蜡片法、 硅橡胶法、 压力指示糊法、 光分析法 等, 这些技术也一直作为评价、 分析咬合力的有 效方法。 然而, 这些技术都不能精确检测出同步 咬合接触点、 咬合时间、 咬合力及动态咬合情况[1] , 而 T-Scan 系统能协助口腔医师更好地评价与分析 患者的咬合问题。 T-Scan 系统是用来精确记录和全面分析咬合 接触的力和时间以及两者间对应关系的工具, 它 引入时间参数, 可以对咬合接触情况作动态的定 量分析。 1987 年, T-Scan Ⅰ系统问世。 此后, T-Scan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不断更新, 其精确 性和方便性更显优越。

        T-Scan 系统的特点 T-Scan 系统问世以来, 许多学者为了证实该 系统能够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中, 对它的精 确性、 敏感度、 可重复性等进行了研究。 纵然这 些研究并没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但 T-Scan 系 统全面分析咬合接触的特点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仍 有很大的帮助。 

        1.1 敏感度 T-Scan 系统的敏感度主要与传感薄膜的结构 性能有关。 有学者[2] 发现T-ScanⅠ系统的薄膜传感 器存在一定的无感应区, 在任意咬合关系中当感 应器承受 9.8~98 N 的力时 T-Scan 系统的敏感 度与咬合力呈弱相关性的关系。 而 Yamamura等[3] 发现 T-ScanⅠ系统的传感器薄膜对力值为 0.98~ 20.58 N 的力最灵敏, 因此认为该系统更适用于 测量较小的力量。 Hirano等[4] 测得咬合力数值大小 与敏感度有关, 一定的敏感度有相对的压力范围, 超过范围的咬合力不能精确测得。 T-Scan 系统的 传感器是一个超薄(0.06~0.1 mm), 易弯曲的印刷 电路, 横纵导线在马蹄形的咬合区内交叉成 1 500 个以上的测感点, 当传感器受压时, 受压处的测 感点横纵导线接触产生电流, 通过计算机分析, 可定量测量咬合接触和咬合力。 因此, T-Scan 系 统测得的咬合力数值是一个相对值, 而不是绝对 值, 但是可以通过校正曲线图来获得咬合力的绝 对值[5] , 此外, T-Scan Ⅱ系统与其他咬合记录方 法比较, 敏感度不受唾液的影响 。 Patyk等 通过体内实验测试发现 T-Scan Ⅰ系 统的敏感度、 二维分辨能力较弱, 且感应器敏感 性的变异过大, 认为这局限了 T-Scan Ⅰ系统的 临床应用。 随着 T-Scan 系统的不断更新改进, 最 T-Scan 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新的感受薄膜和软件系统在敏感度方面都有了很 大的提高, 这也大大提高了T-Scan系统在临床中 的应用价值。

      1.2 精确性 T-Scan 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是许多学者争论 和研究的焦点。 Hirano等[4] 证实, T-Scan Ⅱ系统能 够精确比较咬合力大小, 不仅能比较全口总咬合 力大小, 还能比较每一接触点咬合力的大小。 他 们还发现将相同的力量重复施加于传感薄膜, 测 量值会逐渐增大, 在第 4 次施力时测量值将达到 真实值的 120%, 这样会大大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但 Tekscan 公司宣称第 4 代传感器能够在患者口 内重复使用 15~25 次, 对准确性的影响甚低。 研究[8-9] 表明, 传感器的精确度可达到 100%。 Hirano等[4] 认为 T-Scan 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而 Garrido等[10] 也证实 T-Scan 系统能使 90.3%受试者 的咬合情况得到准确反映, 这均提示 T-Scan 咬合 分析仪是一种可靠的咬合测量工具。 胡志刚等[11] 经口内研究认为, T-ScanⅡ系统 及咬合片测量力中心(center of force, COF)距 中线的垂直距离、 左右侧力差值、 接触点数目 3 个方面具有很高的重复性, 其感应片对同一受试 者至少可重复使用 3 次, 且记录到的牙尖交错位 接触点数目无显著性差异。 Saracoglu等[12] 对T-Scan 系统、 咬合纸、 咬合箔等记录方法的灵敏性进 行了口内外的试验研究, 结果显示: 重复使用会 导致记录方法的灵敏性和精确度降低。 安薇薇 等[13] 进一步检验 T-ScanⅡ系统记录结果的可重复 性, 发现为提高记录结果的可信性, 使用 T-Scan Ⅱ系统记录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时, 应在近似的 咬合强度下至少记录 2 次, 或使用 2 枚感应片分 别记录, 以中等咬合强度为宜, 并保证支架的标 志点正确就位。 在颅颌及颈部脊柱整形领域广泛存在一个假 说, 即头部前伸的姿势会影响下颌骨的位置, 进 而影响关系。 Makofsky[14] 认为头位的变化对早 接触的测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 T-Scan 操 作过程中建议患者取平躺位。 Chapman等[15] 也发现 体位的改变主要对早期发生的初始咬合接触点的 位置存在影响, 而后者作为引导因素起着将下颌 从异常位置引导回到牙尖交错位的重要作用。 而 安薇薇[13] 发现受试者端坐位和 45°仰卧位在牙尖交 错位时的咬合接触面积和反映咬合力分布的各项 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体位究竟对记录结果有 无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更完善的研究。 由于牙周膜具有弹性, 牙齿具有一定的生理 动度, 受试者的咬合强度会影响咬合接触点的数 目和分布, 并造成咬合接触面积的改变。 虽然咬 合强度对咬合接触点分布的影响尚无统一结论。 但学者们一致认为重力咬合时, 咬合接触点的数 目和面显著高于轻力咬合, 而咬合接触点数目增 加, 咬合接触面积增大。 因此, 在应用 T-Scan 系 统时建议采集记录时控制在中等咬合强度[13,16] 。 

       1.3 不同模式下的特点 T-Scan 系统有 2 种工作模式选择, 分别为时 间模式和压力模式。 时间模式是按牙齿接触的先 后顺序显示出咬合接触点和具体时间, 压力模式 是指系统按不同压力大小分级归类为不同的颜色, 然后在测试过程中显示出牙齿接触的位点和相应 力的对应颜色。 Garcia等[6] 应用T-Scan Ⅱ系统的传感器证明 T-Scan Ⅱ系统能区分不同患者以及不同牙位的 接触, 但力学模式与时间模式得到的接触数目 有差异, 即时间模式下所测得的牙齿接触数目成 比例地高于压力模式。 但对于这 2 种模式下为什 么所测牙齿接触数目会显著不同以及哪种模式对 咬合记录分析更有效、 可靠等研究甚少。 

       T-Scan 系统的临床应用 T-Scan 系统被认为是能有效地测量牙尖交错 位时牙齿咬合接触点的数目和时间, 并能定量分 析检测数据的一种工具。 虽然 T-Scan 系统的精确 性与重复性备受争议, 但它对部分临床与科研工 作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2.1 在学中的应用 学主要研究咬合的生理病理特性, 它是以 咬合功能特点为中心, 研究咬合的形态与功能及 其相互关系、 咬合的生理病理特征及其与相关组 织结构直接相互关系的学科[17] 。 现代的仪器检 测方法很多, 有咬合膜片检查、 光咬合分析、 咬 合音图仪分析、 T-Scan 咬合分析仪分析、 下颌运 动轨迹描记仪分析、 肌电图仪分析等。 其中 TScan 系统能精确检测出咬合接触时间与力量, 更 方便对咬合接触的研究。 Gonzalez等[18] 证实, TScan Ⅱ系统在最大牙尖交错时对咬合接触分布 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Combadazou 等[19] 建议将T-Scan 系统、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与 肌电图描记仪联合应用, 有助于临床医师确定咬 ·114·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第 40 卷 1 期 2013 年 1 月 www. gjkqyxzz. cn 合接触点的分布和力值、 肌肉的活动和下颌的运 动等以往甚感棘手的因素。 但 Forrester等[20] 通过 体内试验认为, T-Scan 系统会影响肌电图的结 果。 Korioth[21] 发现大多数人牙尖交错位时双侧咬 合接触的位点和数目是不对称的。 此外, T-Scan 系统是用于评价咬合接触特征的重要工具, 可应 用于临床和科研中各种相关的咬合关系的检测、 分析与评价。 

      2.2 在口腔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有学者在对牙齿严重磨耗的患者进行咬合重 建中用 T-Scan 系统分析咬合力值, 发现患者戴用 过渡性垫 1 个月后, 总咬合力值增加, 但不具 有统计学意义。 永久性修复 1 个月后, 总咬合力 值增加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 T-Scan 系 统能测出咬合时间和咬合分离时间, 这利于临床 医师发现患者细微的干扰, 方便对局部义齿、 全口义齿、 种植义齿的精确调。

      2.3 研究磨牙症的病因 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一直难以理清, 大部 分学者认为磨牙症的发生与干扰的存在有关。 有学者[22] 用T-Scan Ⅱ系统对 23 名磨牙症患者与 13 名对照者分别进行正中位、 前伸及侧方运动 的咬合检查, 测量闭合接触时间、 前伸与侧方运 动分离时间, 观察平衡侧干扰出现的情况。 结果发现, 平衡侧干扰可能是与磨牙症有密切 关系的重要的因素。 

      2.4 研究隐裂综合征患者咬合特征 隐裂综合征是指发生于完整牙体的不完全折 裂, 为人类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病, 多发于 中老年人, 裂纹常渗入到牙本质结构, 其病因与 牙体解剖生理因素及生物力学因素密切相关。 学 者们[23] 应用 T-Scan Ⅱ系统对 20 例上颌第一磨牙 隐裂的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 前伸及侧方运动的 咬合检查, 并与同年龄段的个别正常进行对照, 发现不均衡咬合与干扰是磨牙隐裂的主要致病 因子之一。 

      2.5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颌系统的常见病 和多发病, 其病因迄今未明, 关于因素在颞下 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存在较大争 议。 以往关于接触的研究缺乏量化、 客观、 准 确的手段, 而有学者[24] 应用 T-Scan Ⅱ系统比较颞 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个体的力中 心 COF 距中线的距离范围, 发现即使是正常个 体的 COF 也不一定在中线上, 但颞下颌关节紊乱 综合征患者的 COF 明显偏离中线。       2.6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口腔正畸正颌学科中, 常应用 T-Scan 系统 分析术后咬合接触的特点, 评价手术对恢复正常 咬合关系的实用性。 此外, 可利用 T-Scan 系统预 防牙颈部微裂的发生。 目前, 侧方咬合时对干 扰牙的侧向作用力被认为是导致牙颈部微裂形成 的原因[25] , 应用 T-Scan Ⅱ系统记录整个侧方咬合 的过程, 分析干扰的位置, 以及相关牙保持接 触的时间。 如果相关牙保持接触的时间超过了 0.3 s, 要结合咬合纸, 调除干扰点。 这种治疗 确保侧方咬合的侧向压力消除, 停止牙冠对釉牙 骨质界的环状压力, 终止牙颈部微裂产生和发展 的过程。 综上所述, T-Scan 咬合分析仪作为一种咬合 接触的定量分析工具, 尽管其因结构和技术原因, 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传感器精确性的可靠程度、 未能检测咬合力量的方向等, 但在口腔临床和科 研关于咬合接触特征的研究已显示出巨大的优点, 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 T-Scan 系统在口腔医学中 的应用更精确、 更广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