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线路障碍物侵限检测

描述

此前,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月4日10点22分,由贵阳北开往广州南站的D2809次列车行驶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发生了脱轨,通过初步调查分析,事故主要由于当地连续降雨并短时强降雨,列车高速运行中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导致7号、8号车发生脱轨。

 

障碍物侵限造成的事故,贵州并非第一例。据界面新闻报道,2020年3月,受连日降雨影响,从济南开往广州的T179次客运列车撞上塌方体,在湖南境内侧翻,事故造成1人死亡、127人受伤。除了塌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塑料布薄膜、生活垃圾、车辆、建筑垃圾等异物均容易造成铁路侵限的事故发生,轻则导致列车晚点,严重的事故则会导致人员伤亡,并造成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

 

此次事故发生的地点月寨隧道口属于典型的障碍物侵限场景,监测技术手段需要充分考虑白天、黑夜有无环境光、车灯引起的光照变化等光照条件,以及雨雪、雾霾、大风等天气条件。有关文件要求,对障碍物侵限监测的范围应不低于200米,测试过程中需要人员和异物模拟入侵并进行误报测试。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2015】第184号文件《线路障碍自动报警检测系统暂行技术条件》中,对侵限场景做出了进一步的技术性要求:

 

检测仪

图1 第184号文针对侵限场景的技术要求

 

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数采取传统感知技术+人工巡检的方式(例如使用单线激光雷达+人工巡检的方式)这种手段均较为单一,难以满足铁路、高铁等场景的全天候、零漏报、低误报的需求。加上各类感知技术各有优劣,因此“侵限障碍物检测”这一课题一直在迎接新的挑战。

 

检测仪

图2 各类传感器优劣势对比图

 

北醒自布局交通领域以来,深耕铁路异物侵限检测领域,结合自身三维激光雷达优势,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了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的解决方案,为障碍物侵限检测提供新型技术手段。

 

检测仪

图3 系统组成部分

 

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前端探测组件、数据处理计算、数据存储及传输单元。

 

1)前端探测单元:北醒Horn-X2 Pro激光雷达+摄像头,负责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采集

2)数据处理计算单元:主要负责将探测单元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

3)数据存储及传输单元:负责对所触发预警的数据进行存储周期性的清除,并且将报警信息实时通过4G上传到远端服务器

 

检测仪

图4 激光雷达现场采集的点云数据

 

通过雷达获取轨道的点云数据后进行算法分析和处理。首先采集并保存背景信息,系统启动后刷新探测区域内的点云并与背景信息比对,通过比对信息差异,提取差异点进行障碍物尺寸信息分析。当尺寸大于阈值时,系统发出报警,实现从监测-数据处理-报警的整体系统搭建。

 

整套系统可以对范围内的轨道实现障碍物侵限检测:

 

1)探测更远距离的障碍物,给列车制动留出更长时间冗余

2)探测尺寸更小的障碍物,避免小型障碍物导致列车脱轨

3)提高系统报警准确率,减少误报漏报率

 

检测仪

图5 北醒Horn-X2 Pro 激光雷达优势

 

凭借着北醒激光雷达的性能优势,以及合作伙伴的专业能力,此系统在实际项目中获得了卓越的表现。如下案例所示,当探测范围内出现行人,摄像头可以进行抓拍,激光雷达的三维点云可以确定入侵人员的三维信息,将入侵人员标定出来,随即进行报警信息处理。

 

检测仪

图6 点云(右下)摄像头(右上)实际场景

 

检测仪

图7 摄像头抓拍的入侵人员

 

检测仪

图8 蓝色为轨道三维点云,红色为入侵人员

 


 

视频1 障碍物检测(图中方块为20*20mm的方形障碍物)

 

北醒Horn-X2 Pro激光雷达性能优异,专为大交通领域而研发,除上述铁路异物侵限领域,还覆盖了机车主动安全、地铁主动安全,智慧编组等多种铁路场景。

 

检测仪

图9 北醒Horn-X2 Pro 激光雷达产品图

 

北醒已经将激光雷达的技术普惠到国计民生领域,并收获了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激光雷达上车项目(冬奥专线)、国内第一个通过SIL4等级认证的地铁列车障碍物检测系统等。北醒将始终保持初心,让科技惠及大众,致力于未来安全高效的交通出行。

 

关于北醒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Benewake Beijing Co., Ltd)于2015年成立于中国北京,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激光雷达及解决方案,实现安全智能行驶和自动化升级。北醒通过激光雷达技术为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轨道交通、民航、航运、工业传感等领域实现行业转型。截止目前,北醒员工超过200名,在全国拥有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全方位的业务活动。

北醒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雷达,获得了国内外500强企业的青睐,业务遍布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到欧美、亚太等区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