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预计2022年出货量超65万台,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超60%,智能家居中控屏为全屋智能发展提速

描述

 

手机从传统按键式功能手机进化到触屏式智能手机,花了近20年时间。而开关面板从传统按键式面板进化到智能中控屏,也就在这两三年时间。对于智能家居来说,智能中控屏已经成为全屋智能标配,从手机到平板电脑,人们习惯了无处不在的“屏”时代,家庭控制多一块屏,也是消费习惯的自然延伸。

9月28日,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2年第二季度》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居中控屏市场出货量30万台,同比增长160.7%。预计2022年,智能家居中控屏市场出货量将超过65万台,同比增长106.4%。未来五年,市场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

智能家居

1

中控屏成全屋智能竞争焦点


 

作为全屋智能的核心部件,智能中控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没有一块拿得出手的智能中控屏,有没有智能中控屏相关研发制造能力和技术储备,是决定全屋智能品牌竞争力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2022年可以称为全屋智能中控屏发展年和内卷元年,各大全屋智能品牌都在中控屏上发力,这直接导致2022年上半年中控屏市场竞争加剧,也使得市场份额获得大幅度上升。

在全屋智能发展早期,中控屏主要集中在全屋智能垂直厂商,如欧瑞博、绿米、鸿雁、博联、云起等;随着全屋智能需求的加大,全屋智能领域也迎来了更多跨界玩家,如以小度、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以萤石、狄耐克为代表的安防巨头;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家电巨头;以Yeelight、雷特等为代表的照明跨界玩家;以如影等为代表的新生代玩家,他们都在以各自的优势布局智能家居中控屏。更多的玩家入局,也促进了全屋智能中控屏多元化的发展,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2

4寸中控屏成为主流
大尺寸屏正在流行


 

在消费需求的催生下,中控屏的屏幕尺寸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满足了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装修需求,但4寸中控屏仍然是市场出货主流。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4寸智能中控屏市场出货量约占60%。因为与86底盒尺寸相同,4寸智能中控屏成为最受欢迎的尺寸,可以很好的满足用户对原有开关面板替换的需求,相对而言,这种尺寸的替换成本更低。

智能家居

不过,对于7-10寸为主要区间的大屏中控面板,2022年上半年也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用户对交互和美观度等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大尺寸中控屏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各类巨头的入局,势必在中控屏的技术升级迭代上下功夫,大尺寸的面板将有空间容纳更多的元器件,获得更好的交互体验。

据智哪儿了解,在智能中控屏尤其是大尺寸中控屏上,其材质、用料、工艺、芯片、屏幕等硬件上,以及系统、软件、UI交互、内容、服务等软件上越来越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配置和要求相趋同,如华为将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广为流行的Harmony OS系统移植到了智能家居中控屏上,使得其中控屏产品获得了与手机、平板电脑、车机等产品相同的软硬件交互体验,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家居中控屏的竞争壁垒。

3

中控屏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


 

在全屋智能领域,一直存在入口之争,智能音箱厂商喜欢将智能语音作为入口,手机厂商则将手机作为重要入口之一,而智能中控屏作为全屋智能的核心部件,毫无置疑的成为了全屋智能的连接中心、交互中心和计算中心,是现阶段智能家居的主要入口,它承载着全屋智能控制中枢的作用。在全屋智能场景中,中控屏集成了全屋智能连接能力,除了各种无线协议连接以外,还在积极拓展有线协议,中控屏除了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还成为智能门锁、可视门铃、 智能摄像机、扫地机器人、智能家电等设备的“眼睛”,用户可以通过它随时对其它设备发起的交互请求作出实时回应。

有触控屏的加持,中控屏的交互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除了屏幕交互以外,语音、视觉、环境感知等交互方式也被集成。在AI和边缘计算的加持下,智能中控屏也逐步承载着家庭分布式计算中心的作用,除了单台设备的算力以外,多台设备联动的计算能力也将成为市场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元宇宙的发展和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对交互体验的进一步需求升级,智能中控屏将越来越承载家庭分布式AI入口的作用。

后记

智哪儿认为,随着科技巨头的入局,智能中控屏将获得更多科技的加持, 全屋智能市场将从传统的建材家居范畴进化到人工智能领域,中控屏的形态也将不会止步于此,将会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我们大胆想象,智能家居控制甚至将来会有可能朝着无屏化方向发展。

但是,软硬件和交互体验的升级,也要伴随着服务落地的升级。现阶段,阻碍智能家居进步的主要矛盾不是软硬件交互体验不够好,而是互联互通和服务落地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组织以及广大智能家居企业的重视和具体行动,可以预见的时间范围内,在互联互通和服务落地方面,智能家居将迎来新的一轮爆发式增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