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二氧化碳监测传感器推荐 CO2浓度测量传感器

描述

  

  龙享科技-德国海曼代理,目前检测CO2,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电化学法、气相色谱法、容量滴定法等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价格贵、普适性差等问题测量精度还较低。而传感器法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直读、可连续监测等优点目前应用于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主要有电化学式、热传导式、电容式、固体电介质式和红外吸收式等。室内二氧化碳监测传感器原理主要是利用了分子的选择性吸收理论,并可以根据对光的吸收强度测量得出气体浓度。光源发射波长范围很宽的光。只有很窄的波段可见(400-800nm)。波长超过800纳米的是红外波长。小于400nm的波长在光谱的紫外区域。

  当光源暴露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中,来自光谱红外区域的能量被气体吸收。能量影响二氧化碳分子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如图所示,两个氧原子通过双键与碳原子化学连接。

  当这个分子吸收能量时,原子相互作用。吸收的能量使原子振动和旋转。光源所需的振动能量和旋转能量是波长特定的。因为碳氧双键在二氧化碳中非常普遍,我们可以关注引起振动相互作用的波长。

传感器气体浓度测量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工作原理

  当光通过含有二氧化碳的气流时,气体从特定波长的光中吸收能量。剩余的光被过滤到特定于二氧化碳的波长。测量特定波长下剩余的光量。吸收的光量与气流中存在的二氧化碳量成正比,因此能够准确测量二氧化碳。

  两个光学滤波器安装在探测器表面。选择一个过滤器,以通过特定于二氧化碳的红外光(测量过滤器)。第二个过滤器是参考过滤器。未被二氧化碳吸收的波长的光通过参考滤光片。两个滤光片之间的光量差提供了二氧化碳吸收的能量(光量)。

  传感器产生的信号是非线性的。该信号被送入二氧化碳传感器模组的MCU,在电路中进行线性化,并将二氧化碳浓度转化成数字和模拟量输出。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的应用

  CO2 浓度水平是室内空气质量最重要的单一指标,对我们的健康影响很大。因此,监测家中、学校、办公室或车内有人占用的任何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水平始终是一个好主意。保持低二氧化碳浓度对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与智能二氧化碳监测器一起使用,甚至可以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

  如果在办公室、教室、家里和车内监测二氧化碳水平,这将产生许多积极影响。除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外,它还将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并对患有哮喘病的人产生积极影响,或减少因司机头晕引起的车祸。

  如果将 CO2 传感器连接到自动通风系统,就可以让您的建筑真正“智能”。传统通风系统的通风总是根据最坏情况(最大人数和高活动水平)进行调整。相比之下,带有 CO2 监测器的智能自动通风系统可以根据 CO2 水平调整空气交换水平。这将确保始终保持高空气质量,同时在房间未被完全占用或活动水平较低时节省能源。

  二氧化碳CO2浓度测量传感器推荐:

  海曼高温超导多通道:HTS 多通道系列

  HTS 多通道系列提供两个或四个独立的传感器元件,用于在小型 TO-39 金属外壳中进行多通道气体浓度测量。通常,一到三个通道配备具有不同中心波长 (CWL) 的特定气体过滤器。另一个通道用作参考,并配备了带 CWL 的过滤器,在该处不发生吸收。

  一般而言,宽带滤波器将产生高信号输出,而具有低半功率带宽 (HPBW) 的窄带滤波器将实现高测量精度。

  海曼HIS E222 - 双模块

  HIS 系列(Heimann 集成传感器)设备包括热电堆传感器芯片、专用滤光器和用于标准 TO-39 金属外壳中模拟信号调节的 ASIC。ASIC将芯片电压放大,产生模拟电压输出信号。集成线性温度参考用于环境温度补偿。

  除了单通道版本 (HIS A),我们还提供用于气体浓度测量的双通道版本 (HIS E222)。对于温度测量,我们有不同的标准温度过滤器可供选择。对于气体检测,我们提供具有特定气体中心波长 (CWL) 和窄半功率带宽 (HPBW) 的特殊滤光片。

  海曼HCM E222 - 双 SMD

  HCM 系列提供适合应用的热电堆传感器芯片和光学滤波器,以及用于在小型 SMD 封装内进行信号调节的模拟 ASIC。ASIC 的增益可通过内部上拉电阻预设为 2150 或 4300.通过集成的线性温度参考,可以补偿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传感器电源电压可以在 2.7 V 和 5 V 之间的范围内选择。

传感器海曼HTS 多通道系列

  或任何其他海曼配备过滤器F4.26 的单个热电堆传感器

  深圳市龙享科技有限公司是德国Heimann海曼公司代理,海曼Heimann是一家生产高品质红外热电堆、热 电堆模块(包括先进的信号处理)和热电堆阵列的知名制造商,用于远程温度测量和气体检测。除了热电堆,产品组合还包括热释电传感器、红外光源和真空传感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