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温度TS318传感器技术科普

描述

红外传感器容量不足是温度计紧缺的主要原因。 但是,TS318-1B0814红外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性能是怎样的呢? 暖枪的结构、原理和核心技术是什么? 为什么不接触就测量温度? 它有多准确和精确? 能满足人体测温精度和医疗测量标准的要求吗? 这些问题鲜为人知。太阳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地球传递热量,因此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一个具有能量反射和透射的黑体,其表面发射率为1,其中含有热能。


 

任何物体的分子和原子都会有自己的随机热运动,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能,也称为电磁波辐射。 不同的物质吸收不同的阳光能量,其分子和原子的运动也不同。 因此,任何高于绝对零(-273.15°C)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什么是红外线红外线(Infrared)也是一种电磁波。 它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 单位通常以微米(μm)表示,范围为0.76-1000微米,即760纳米(nm)至1毫米(mm)。 红外按波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波长为0.76μm; 1.1微米; 2.526 微米; 事实上,通常用于红外测温的近红外波段一般在0.76微米到14微米之间。 红外线在电磁波连续谱中的位置是介于无线电波和可见光之间的区域,是比红光更长的不可见光。

研究发现,太阳光谱中从紫光到红光的热效应逐渐增强,最大的热效应发生在红外辐射的频率范围内。 因此,红外辐射也称为热辐射或热射线。 可见,红外辐射的物理本质是热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周围辐射的能量越强,辐射的红外线也就越多。

传感器


 

人体红外温度传感器 所有温度高于零(-273.15°C)的物体都在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红外能量。 其辐射特性、辐射能量大小、波长分布等与物体表面温度密切相关。 反之,通过测量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可以准确地确定其表面温度,这就是红外辐射测温的机理。 与其他生物一样,人体也向周围辐射释放红外能量,其波长一般为9-13微米,处于0.76-100微米的近红外波段。 由于这个波长范围内的光不被空气吸收,也就是说,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辐射量与环境无关,而只与空气所包含和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有关。 人类的身体。 因此,只要将红外能量辐射到人体本身,通过测量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人体的表面温度。 人体红外温度传感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制造的。

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TS318-11C55无需接触被测物体,避免感染、烧伤等危险或不可接触的物体,尤其是卫生设施、医疗物品等不会被污染或损坏。 快速准确地测量物体表面温度, 在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控、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安全防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TS305-11C55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种类根据红外波长、功能和应用要求,红外传感器一般分为红外气体、红外图像、红外温度传感器三大类。 用于气体检测的红外气体传感器种类最多。 用于红外测温的传感器根据机理和使用环境分为制冷型、非制冷型、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四大类。 制冷用于军事装备设施、大型工程设施、工业过程、环保与监控等超远距离、高清系统; 触点用于特殊物体、医疗诊疗设备、测温电子皮肤等的标准化连续测温。

人体红外测温仪 手持式耳额温度计,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检测人耳腔和额头的表面温度的。 额温计和耳温计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它们都使用红外测温原理。 人体的实际体温是根据人的额头和耳腔内的温度与体温的关系得到的。 两者仅在结构和算法上略有不同。 它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信号处理、显示输出等部分组成。 简单地说,红外热电堆温度传感器在接收到来自人体表面的能量后,将红外能量转化为电信号。 将信号或调制解调处理转化为频率信号,再通过补偿校正、参数校准和算法模型,转化为医疗级高精度温度值。 连同显示驱动电路、液晶显示器、外壳和电池,它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温度计。 添加存储电路和微处理器可以称为智能温度检测器。 与传统的接触式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相比,无需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只需将检测窗口对准耳腔和额头位置,1秒即可安全、快速、准确地测出人体温度。 操作简单,方便。
 

非接触式温度计的主控电路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种。 模拟电路的处理方式精度无法保证,一般用于工业测量; 数字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提高A/D转换器的分辨率和精度可以达到±0.1°C,更适合人体温度的测量。

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人体的正常体温因人而异,从34.7℃到38℃不等,取决于测温部位和个体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WTO)提供的正常体温标准参考值为:耳朵:35.8℃-38℃; 腋下:34.7℃-37.3℃; 口腔:35.5℃-37.5℃; 直肠:36.6℃-38℃。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