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耦合为何必须使用直流均衡信号?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摘要】

信号的AC耦合方式具有屏蔽发送端和接收端直流偏置不一致的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信号都适合使用这种方式传输,即只有直流平衡信号(数据流中的1与0的数量相等的状态)才可以。本文试图从电容充放电的角度,解释非直流平衡信号不适用于AC耦合方式传输的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在某系统研发过程中,出现了2次串行数据在接收端不能正常接收的情形,均为AC耦合时传输了非直流平衡信号。一次是发送固定码型64个连0然后一个1的变化,在接收端不能正确解码;另外一次为PRBS的数据源经过ADC采样后,每个采样点量化的8bit分别由8个通道传输,每个通道的0,1不均衡,使用AC耦合传输后不能正常接收。为何非直流平衡信号不能通过AC耦合电路,本文试图解释这一问题。

二、解决思路

1.电容的基本概念

电容的定义如公式1所示。

接收器

Q为电容的电荷量,U为电容两极间电压。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知道,电容可以储存电荷,储存的电荷量与加在电容上的电压有关。电容在存储或者释放电荷时,必然会有电荷的流动,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如公式2所示。

接收器

比如电容在充电时,正极板积聚更多正电荷,负极板积聚更多负电荷,电荷的迁徙必将产生电流。这个公式说明,对于同一个电容来说,充放电时电流大小与电容极板间电压的变化快慢有关,变化越快,电流越大。

2.电容的充电和放电

通俗的解释电容的充电和放电,可以有如下描述。

电容充电:两极板的压差变大,积聚更多电荷;

电容放电:两极板的压差变小,释放更多电荷;

设电容初始电压为V0,最终电压为V∞,则任意时刻t的充电/放电电压为

接收器

接收器

图 1 电容充放电电压曲线

一般情况下,在大约3~5RC后,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就基本完成了。因此时间常数RC直接决定了电容充放电的快慢。根据公式2,对于同一个电路来说(充放电时间一样),充放电前后的压差越大(电容压差定义为|V∞- V0|),那么充放电的电流也就越大。

电容的隔直流,通交流特性,也由电容的充放电来解释。如果电容两极的电压不变化,则没有电流和电荷的流动。如果电压发生变化,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电流在电容的另一端就会引起电压的变化。也就是说,直流信号相当于极板间电压无变化,没有电流流过;交流信号,电容在不停的充放电,有电流流过,则相应的电压变化也传递到电容的另外一端。

3.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

不论电荷聚集到电容极板还是从电容极板释放,都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电容上的电荷值不会突变,根据公式1电容两端的电压也不会突变,而是随着电荷Q的聚集/释放过程而逐渐变化。比如电容两侧目前电压分别为V1=1.2V,V2=0.8V,电容充电完成到达稳态,电容两侧压差为0.4V,左侧极板积聚正电荷,右侧极板积聚负电荷,如图 2所示。

接收器

图 2 电容充电稳定图

如果电容V1侧电压瞬间增大到1.4V,电容启动充电过程。根据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原理,此时V2处的电压会先升高到1.0V。由于电容为充电过程,V1积聚更多正电荷,V2积聚更多负电荷,释放更多正电荷,致使V2的电压下降,一直到0.8V。这时电容充电过程完成,再次进入平衡状态,此时电容两侧压差达到0.6V。

接收器

图 3 电容充电时的动态电压变化

如果电容V1侧电压瞬间降低到1.0V,电容启动放电过程。根据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原理,此时V2处的电压会先降低到0.6V。由于电容为放电过程,V1释放更多正电荷,V2释放更多负电荷,聚集更多正电荷,致使V2的电压上升,一直到0.8V。这时电容放电过程完成,再次进入平衡状态,此时电容两侧压差达到0.2V。

接收器

图 4 电容放电时的动态电压变化

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到交流信号可以通过电容的原因:如果V1为交流信号,在1.4V和1.0V之间不停的交替变化,那么只要电容充放电的时间足够大,换句话说就是信号周期远小于充放电时间,就可以把这种变化带到V2侧,V2就会在1.0V和0.6V之间不停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了交流信号通过电容。这个在后续章节中有更详尽的分析。

本质上,还是由于电路中不停的有电流(电荷的迁徙)流过,最终表现为电压的变化。下面通过对于不同信号的分析,说明交流信号通过电容传输的变化情况。

假设一个交流信号V1,经过电容进行AC耦合传输。V1信号的直流偏置为1.2V,摆幅0.4V。经过电容传输后,得到信号V2。V2的直流偏置为V2offset=0.8V。

接收器

图 5 AC耦合电路示意图

4.信号从非直流平衡变为直流平衡

V1从常低变为交流

接收器

图6 从常低电平到平衡信号的转换

t1时刻:V0=1.0-0.8=0.2,V∞=1.4-0.8=0.6,电容压差变化|V∞-V0|=0.4V。到达t2时,电容完成了时间为∆t的充电过程,由于充电导致的V2电压变化∆V,即t2时刻V2=1.2-∆V。

t2时刻:V0=1.4-(1.2-∆V)=0.2+∆V,V∞=1.0-0.8=0.2,电容压差变化|V∞-V0|=∆V。到达t3时,电容完成相同时间∆t的放电过程,由于放电导致的V2电压变化∆V’,到t3时刻V2=0.8-∆V+∆V’。

结合第2小节中电容充放电时间的解释,对于同一个电路,电容压差变化(|V∞-V0|)越大,充放电的时间越短,或者说相同的时间内电容压差变化(|V∞-V0|)越大,极板电压变化(V2)越大。结合本例,在第一个∆t间隔内,电容压差变化0.4V,而第二个∆t间隔内电容压差变化∆V,0.4>>∆V,因此在相同的时间间隔∆t内,∆V大于∆V’,也就是说充电量大于放电量。这就解释了中的V2曲线的平均值不断下降的原因。

V1从常高变为交流

接收器图 7 从常高电平到平衡信号的转换

t1时刻:V0=1.4-0.8=0.6,V∞=1.0-0.8=0.2,电容压差变化|V∞-V0|=0.4V。到达t2时,电容完成了时间为∆t的放电过程,由于放电导致的V2电压变化∆V,即t2时刻V2=0.4+∆V。

t2时刻:V0=1.0-(0.4+∆V)=0.6-∆V,V∞=1.4-0.8=0.6,电容压差变化|V∞-V0|=∆V。到达t3时,电容完成相同时间∆t的充电过程,由于充电导致的V2电压变化∆V’,到t3时刻V2=0.8+∆V-∆V’。

结合第2小节中电容充放电时间的解释,对于同一个电路,电容压差变化(|V∞-V0|)越大,充放电的时间越短,或者说相同的时间内电容压差变化(|V∞-V0|)越大,极板电压变化(V2)越大。结合本例,在第一个∆t间隔内,电容压差将变化0.4V,而第二个∆t间隔内电容压差变化∆V,前者电容压差变化远大于后者,因此在相同的时间间隔∆t内,∆V大于∆V’,也就是说放电量大于充电量。这就解释了中的V2曲线的平均值不断上升的原因。

5.信号为稳定的直流平衡

第4小节中的信号,经过长时间的变化,总会有一个时刻在一个∆t间隔内的充电量与放电量达到平衡,如图 8所示。

接收器

图 8 AC耦合传输直流平衡信号波形图

t1时刻,由于前一个时间间隔内电容放电,V2=0.6+∆V,则V0=1.0-(0.6+∆V)=0.4-∆V,V∞=1.4-0.8=0.6,电容压差变化|V∞-V0|=0.2V+∆V。到达t2时,电容完成了时间为∆t的充电过程,由于充电导致的V2变化为∆V’,则在t2时刻V2=1.0V+∆V-∆V’。

T2时刻:V0=1.4-(1.0V+∆V-∆V’),V∞=1.0-0.8=0.2V,电容压差变化|V∞-V0|=0.2-∆V+∆V’,到达t3时,电容完成了时间为∆t的放电过程,由于放电导致的V2变化为∆V’(充电和放电达到平衡,在相同时间内电压变化也相同),则在t3时刻V2=1.0-V0=0.6+∆V-∆V’+∆V’=0.6+∆V。

由于充电和放电达到平衡,因此在t1和t2时刻计算的电容压差变化应该相等,即0.2V+∆V=0.2-∆V+∆V’,即∆V’=2∆V。如果放大这个时间片段的话(夸张的画),应该如图 9所示。也就是说,在V1的每次升高或者降低变化时,电容都在进行充电或者放电过程,只不过充放电的时间与信号变化的时间比拟起来很长,以至于几乎看不到充放电对V2信号电平的影响。

接收器

图 9 AC耦合直流平衡信号局部放大

6.信号从直流平衡变为非直流平衡

V1从交流变为常低。根据前两节的分析,一旦V1变为低电平,电容就会开始放电,由于V1没有再变高的过程,放电会一直持续,一直到电容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也就是电容压差最终稳定在0.2V。

接收器

图 10 V1变为常低后V2的变化图

V1从交流变为常高。根据前两节的分析,一旦V1变为高电平,电容就会开始充电,由于V1没有再变低的过程,充电会一直持续,一直到电容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也就是电容压差最终稳定在0.6V。

接收器

图 11 V1变为常高后V2的变化图

7.单端信号到差分信号

事实上,经常使用AC耦合的情形多为差分信号传输,那是由于不同标准电平的差分信号直流偏置会有差别,通常需要使用AC耦合进行直流偏置的隔离。对于差分信号,如果发送端直流不平衡时,在接收端又会是什么现象呢?

根据前面各小节的分析,得到差分信号的传输波形就是很简单的了。章节4和章节6中均分析了两种数据的波形,将这两种数据分别定义为VP和VN,那么两者相减就得到差分信号的波形了,分别如图 12和图 13所示。仅从波形上看,与单端信号差别不大,仅信号的摆幅比单端信号大了一倍而已。

接收器

图 12 差分信号从交变电平到常电平

接收器

图 13 差分信号从常电平到交变电平

8.信号非直流平衡时的问题

综合上面的分析,如果信号出现非直流平衡,即常连0或者常连1的数量过多时,可能会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

(1)超过信号的判决门限而造成误判

任何信号在接收端都会有一个判决门限,比如LVDS信号会有±100mV的门限要求,即Vdiff落在0±100mV内,接收端无法判断接收数据位逻辑0还是逻辑1,可能造成误判。从图 12可以看出,如果发送端出现常连0或者常连1时,电容会过度充电或者过度放电,使接收端的电压可能降低到判决门限(比如LVDS信号的±100mV)以内,造成误判;从图 13可以看出,发送端在常连0或者常连1后,如果出现变化bit,最开始的几个周期这些信号在接收端有摆幅很小的时刻,如果同样落在判决门限(比如LVDS信号的±100mV)以内,也会造成误判。

(2)超过器件能承受的最大电压损坏器件

从章节4可以看出,V1在常连0或者常连1后出现一个变化bit,V2会出现较大的上摆或者下摆(会到达1.2V或者0.4V),有可能会超过接收器件承受的最大电压,造成器件的损害。

基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得到AC耦合电路需要使用直流平衡的信号。当然直流平衡并不是要求信号如前面章节分析的0和1交替反转的那样,本文中使用这样的信号仅为分析方便。实际使用中只要0和1的数量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就可以了,出现连续的0或者连续的1不可避免,但只要不太多就可以了。比如8B/10B编码,连续的“1”或“0”不超过5位,即每5个连续的“1”或“0”后必须插入一位“0”或“1”。

三、实践情况

针对上述的理论分析,进行相应仿真。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字序列经过AC耦合通路后的波形,首先仿真脉冲信号经过电容后的波形变化,

1.脉冲信号

根据图 5建立如图 14所示仿真模型,信号源为阶跃函数,上升沿1ps,摆幅0.2V,经过一个电容得到信号out1。由于电容电压的不可突变特性,在信号源in1的阶跃过程中都会出现out1电压先上升后下降到0.8V的过程,但如果电容值选择不同,out1的变化速度也不同。下面仿真了三种不同电容值时阶跃响应曲线。

接收器

图 14 阶跃仿真模型

1.1充电时间短(15ps)

选择电容C=0.1pF,计算电容的充电时间约为3RC=15ps,而信号的上升沿为1ps,这两个时间相差不多。根据仿真波形图 15所示,由于充电时间很短,导致out1的电平在瞬间没有上升到1.0V。

接收器

图 15 C=0.1pF仿真波形

1.2充电时间中等(15ns)

选择电容C为0.1nF,此时电容的充电时间约为3RC=15ns。而信号的上升沿为1ps,相差不多。在阶跃信号开始时,out1可以到达1.0V,并且在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开始下降,仿真波形分别如图 16和图 17所示。

接收器

图 16 C=0.1nF仿真波形(仿真时间500ps)

接收器

图 17 C=0.1nF仿真波形(仿真时间15ns)

1.3充电时间长(15us)

选择电容C为0.1uF,此时电容的充电时间约为3RC=15us,而信号的上升沿为1ps,相差非常大。由于充电时间过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如15ns内)out1没有明显变化,仿真波形分别如图 18和图 19所示。

接收器

图 18 C=0.1uF仿真波形(仿真时间15us)

接收器

图 19 C=0.1uF仿真波形(仿真时间15ns)

2.DC平衡数字序列

将仿真模型的信号源更换为DC平衡的bit序列,序列频率为2620MHz(周期380ps),摆幅0.4V,直流偏置1.2V,同样针对三种电容值进行仿真。

接收器

图 20 DC平衡数据源仿真模型

2.1充放电时间短

仿真模型的电容C为0.1pF,充放电时间15ps。而bit序列的周期为380ps,半个周期为190ps,也就是说在信号的半个周期内,电容很快完成了充电/放电过程,out波形不能维持在固定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最终仿真波形如图 21所示,这个电容值不适合DC平衡信号的传输。

接收器

图 21 C=0.1pF仿真波形

2.2充放电时间中等

仿真模型的电容C为0.1nF,充放电时间15ns。而bit序列半个周期为190ps,这个时间差距中等,最终仿真波形如图 22所示。out波形到达正常(直流偏置为0.8V)大约花了15ns的时间。

接收器

图 22 C=0.1nF仿真波形

2.3充放电时间长

仿真模型的电容C为0.1uF,充放电时间15us。而bit序列半个周期为190ps,这个时间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在信号半个周期内,电容充电/放电过程进行的非常缓慢,最终仿真波形如图 23所示。out波形到达正常(直流偏置为0.8V)大约花了15us的时间,在这三种情形中是最长的一个。

接收器

图 23 C=0.1uF仿真波形

3.DC非平衡数字序列

仍然使用上一节中的仿真模型,将发送bit序列更改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形式的非DC平衡序列,电容选择0.1nF。由于“0”的数量较少,导致电容放电时间短,形成图 24所示的波形,与第二章中的分析一致。这种信号在接收端就可能造成器件损坏或者接收判决错误。

接收器

图 24 非DC平衡信号仿真波形a

将发送bit序列更改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101010101010101010101”形式的非DC平衡序列,电容仍选择0.1nF,out的波形如图 25所示。

接收器

图 25 非DC平衡信号仿真波形b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仿真,从电容充放电的角度,比较直观的解释了非DC平衡信号不能使用AC耦合传输的原因。同时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进一步引申的结论:

1.隔直电容的选择与信号频率有关。如果信号的频率较低,隔直电容不能选择的太小(充放电时间太小),以防止出现图 15所示的情形,使传输波形失真;

2.非DC平衡信号,经过AC耦合传输,信号眼图一般不会闭合,但眼图的中心电平会有偏移,眼皮变厚,眼高也会变小。

结论1根据上述章节的分析以及仿真波形显而易见;结论2进一步阐述如下:

结合第二章中的分析以及图 24和图 25的仿真波形,可以看到AC耦合后的信号会经历一个摆动调整的过程,从最原始的波形向偏置为0.8V调整。如果信号一直在这个区间内调整,那么输出信号眼图将如图 26所示,其中红框为非DC平衡信号经过AC耦合后的眼图(最坏情况),蓝色为DC平衡信号经过AC耦合后的眼图(眼高为摆幅,眼中心为直流偏置V offset )。如果信号源为图 24使用的源,那么AC耦合后的眼图与图 26中的黑色框类似,眼图中心会达到V L ;如果信号源为图 25使用的源,那么AC耦合后的眼图将介于黑框和红框之间。

接收器

图 26 非DC平衡信号经过AC耦合后的眼图分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