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Tx与xDSL共同建设宽带提速工程

传输网/接入网/交换网

6人已加入

描述

  今年中国电信正式宣布,全面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计划,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宽带接入网络。在FTTx的建设模式中,FTTO/C/B等模式已经不是今后的主打模式,FTTH已经开始全面扩展。与此同时,从全球宽带市场来看,xDSL依然占有最大规模。

  PON规模超过6000万线

  中国电信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宽带用户,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电信宽带投资约1500亿元人民币,宽带端口数超过1.1亿,目前中国电信的宽带用户数超过8000万。近几年来,中国电信一直在推动光进铜退战略的实施,截至2010年底,在南方城市实现接入带宽4M全面覆盖,20M覆盖率达58%。

  对于FTTx建设,中国电信通过对PON设备的大规模集采,已经在其现网中部署了大量的PON网络。中国通信协会光通信委员会主任毛谦此前指出,国内三大运营商现网PON规模已经超过1亿线,其中中国电信超过6000万线。而中国电信今年进行的第二次PON集采又将进一步促进其PON网络的覆盖。据悉,此次集采总量达1500万线,FTTH终端超过100万台,充分体现了中国电信今年将在FTTx建设的投入力度。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表示,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内的主要投资方向就在于接入网的建设,这势必带动全国FTTx的建设。中国电信在今年的宽带中国战略中,也明确提及2011年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南方城市8M接入带宽全覆盖,20M覆盖率可以达到70%,东部发达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20M覆盖率达到80%以上。

  FTTH成关注焦点

  从今年中国电信的宽带发展战略中,可以明显发现他们对于FTTH建设模式的关注。在今年以前,中国电信就开启了FTTH的建设试点,并已在全国发展了1000万用户,为了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并能够在下一步的宽带竞争中占据优势,今年中国电信明确表示要重点建设FTTH,今年FTTH要覆盖到4000万用户。而其长远规划为,2013年南方城市所有家庭客户均可提供20M接入,FTTH覆盖8000万家庭。2015年南方城市地区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纤全覆盖,FTTH用户数超过1亿。

  中国电信的FTTH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由于是国内最早实施FTTH规模建设的运营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探索。近两年FTTH的建设成本已经有所下降,然而作为占据整体成本60%以上的ODN网络价格仍然偏高,且施工难度较大,是中国电信目前推广FTTH建设的主要难点。

  中国电信内部制定了相关的ODN布线规范,并且在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现网试点,致力于解决该类难题,同时电信设备商以及线缆企业均针对运营商的这一部署需求,展开针对性研发,有效推动了FTTH建设的成熟。同时值得一提的是,FTTH的规模建设对于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ODN布线、室内光缆等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光通信发展的新高潮已经出现。

  xDSL市场规模依然较大

  xDSL市场需求虽然在减少,但是这个过程依然很长。在宽带接入的三大主流方式当中,xDSL仍然占有最大的市场。韦乐平在一次公开场合中举出如下数据,按照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在接入侧,铜缆占有4.8亿线对,光缆只占了0.54亿,相差8~9倍,光进铜退实施这么多年,铜缆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ADSL也是主导接入模式。

  相关咨询师表示,FTTH/ FTTB用户正在取代xDSL用户,xDSL设备仍然会在许多混合光纤铜线架构中派上用场。据预测,到2015年,xDSL端口的出货量仍有6300万个(由2009年的8200万个开始逐渐减少),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的xDSL端口的上升是伴随着FTTx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增长,而xDSL网络设备在2015年仍将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

  从相关电信设备商在xDSL的创新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xDSL市场重视。突出表现是厂商在VDSL中的创新。VDSL可提供最高大100Mbit/s的传输速率,在支持音频流媒体业务、IPTV业务等方面也有较大优势,分析师预测,2014年,全球VDSL用户有望增长至6010万个。

  xDSL是农村的主要接入方式

  从国内来看,此前三大运营商都在大力进行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从电话、宽带的总体建设情况来看,仍然有较多偏远地区电话刚刚接通,宽带网络仍然需要重新接入,基于电话线的xDSL模式无疑是实现宽带覆盖的最佳模式。

  农村地区对于宽带资费的敏感性更强,尤其是上网需求不大,占用带宽较小,这部分用户大都被定为低端用户群,资费更为便宜的xDSL接入方式更受其欢迎。目前国内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动基于EPON技术的FTTV的建设模式,如中国电信的“阜阳模式”,利用将光纤铺设到村,在村中放置xDSL接口的ONU设备或AG设备,实现对用户宽窄带的接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