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行人识别—自动驾驶的必修课

描述

 

日前,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第三方汽车安全评级机构,“美国中保研”IIHS 2023 公布“Top Safety Pick +”和“Top Safety Pick ”两个最佳安全奖项。因为提高了测试标准,今年获得这两项最高安全评级的车型仅有48款,同比去年锐减52.5%。

至于原因,一方面在于IIHS把一些碰撞标准给提高了,比如侧面碰撞中,移动的撞击壁障从之前的1.5吨/50km/h提高至2吨/60km/h,导致不少车型在新碰撞标准下“缴械投降”。

 

美国IIHS全称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是一家由保险公司牵头组建的汽车安全性测试机构,国内类似的机构叫做中保研C-IASI。

另外,今年的IIHS最佳安全奖的选拔门槛也有变化——新的TOP SAFETY PICK+奖在主动安全上增加一个新要求,即夜间车辆对行人前防撞测试须表现优秀(三个评价等级:优秀、好、一般),而去年仅要求白天的行人测试中表现优秀或较好。

夜间测试标准的提高意义重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

●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6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晚上,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0%。

●  从我国数据来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为5万人,受伤人数约20万人。所有交通中约6成发生在夜间。

●  夜间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隐患也较多,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高速公路夜间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总数的65%、72%。

 

而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相关调查显示:夜间交通事故率是白天的三倍

 

在低照度、复杂照明等路段中,行人、骑行者往往“隐身”于夜色之中。

 

人类驾驶员夜间视野被明显削弱,而现阶段的智驾感知系统也面临类似困境。

夜间行人识别——自动驾驶的必修课

检测和跟踪人是计算机视觉中最重要的应用课题之一

无论娱乐、监控、机器人,抑或辅助/自动驾驶等重要应用,都以人为中心。因此,它们需要高度可靠的人体探测器,可以在各种场景中工作,并且对于具有挑战性的视觉效果(例如可变外观,不均匀照明,低分辨率,遮挡和有限视野)具有鲁棒性。特别是在自动驾驶中,可靠的行人检测对安全性至关重要。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夜间行人识别”俨然已成为系统感知层必须攻占的下一座城池。

以夜视能力闻名的红外技术,依靠“温度信息”成像;而行人作为发热体,在红外视场下尤为明显。“夜间低照度”、“行人识别”,困扰感知系统多年的两个问题,用红外技术求解,轻松写意。

 

得益于高德红外的前瞻布局和多年行业深耕,目前我们已实现红外核心芯片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并具备车载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作为车载领域的新兴传感手段,红外技术正被越来越多车企、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纳入整车感知架构。拥有红外加持的智行车辆,势必让行人被看见,让自动驾驶真正安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