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大家好,生成式大模型的热度,从今年3月开始已经燃了一个多季度了。在这个季度中,相信大家肯定看过很多AI产生的有趣内容,比如著名的抓捕川普现场与监狱风云 [现在来看不仅是画得像而已],AI换声孙燕姿等。这背后都用到了一个强大的模型:Diffusion Model。所以,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从原理到源码,从基石DDPM到DALLE2,Imagen与Stable Diffusion,通过详细的图例和解说,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扩散模型的奥秘。同时,也会穿插对经典的GAN,VAE等模型的解读,敬请期待~
本篇将和大家一起解读扩散模型的基石:DDPM(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listic Models)。扩散模型的研究并不始于DDPM,但DDPM的成功对扩散模型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也会看到,后续一连串效果惊艳的模型,都是在DDPM的框架上迭代改进而来。所以,我把DDPM放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进行讲解。
初读DDPM论文的朋友,可能有以下两个痛点:
论文花极大篇幅讲数学推导,可是我看不懂。
论文没有给出模型架构图和详细的训练解说,而这是我最关心的部分。
针对这些痛点,DDPM系列将会出如下三篇文章:
DDPM(模型架构篇):也就是本篇文章。在阅读源码的基础上,本文绘制了详细的DDPM模型架构图,同时附上关于模型运作流程的详细解说。本文不涉及数学知识,直观帮助大家了解DDPM怎么用,为什么好用。
DDPM(人人都能看懂的数学推理篇):DDPM的数学推理可能是很多读者头疼的部分。我尝试跳出原始论文的推导顺序和思路,从更符合大家思维模式的角度入手,把整个推理流程串成一条完整的逻辑线。同样,我也会配上大量的图例,方便大家理解数学公式。如果你不擅长数学推导,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从直觉上了解DDPM的数学有效性;如果你更关注推导细节,这篇文章中也有详细的推导中间步骤。
DDPM(源码解读篇):在前两篇的基础上,我们将配合模型架构图,一起阅读DDPM源码,并实操跑一次,观测训练过程里的中间结果。
本文目录如下:
一、DDPM在做一件什么事
二、DDPM训练流程:Diffusion/Denoise Process
三、DDPM的training与sampling
四、图解DDPM核心模型架构:UNet
五、文生图模型的一般公式
六、参考
最后,Megatron源码解读的系列没有停更!只是两个系列穿插来写。
一、DDPM在做一件什么事
假设你想做一个以文生图的模型,你的目的是给一段文字,再随便给一张图(比如一张噪声),这个模型能帮你产出符合文字描述的逼真图片,例如:
文字描述就像是一个指引(guidance),帮助模型去产生更符合语义信息的图片。但是,毕竟语义学习是复杂的。我们能不能先退一步,先让模型拥有产生逼真图片的能力?
比如说,你给模型喂一堆cyperpunk风格的图片,让模型学会cyberpunk风格的分布信息,然后喂给模型一个随机噪音,就能让模型产生一张逼真的cyberpunk照片。或者给模型喂一堆人脸图片,让模型产生一张逼真的人脸。同样,我们也能选择给训练好的模型喂带点信息的图片,比如一张夹杂噪音的人脸,让模型帮我们去噪。
具备了产出逼真图片的能力,模型才可能在下一步中去学习语义信息(guidance),进一步产生符合人类意图的图片。而DDPM的本质作用,就是学习训练数据的分布,产出尽可能符合训练数据分布的真实图片。所以,它也成为后续文生图类扩散模型框架的基石。
二、DDPM训练流程
理解DDPM的目的,及其对后续文生图的模型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更好来理解DDPM的训练过程了。总体来说,DDPM的训练过程分为两步:
Diffusion Process (又被称为Forward Process)
Denoise Process(又被称为Reverse Process)
前面说过,DDPM的目的是要去学习训练数据的分布,然后产出和训练数据分布相似的图片。那怎么“迫使”模型去学习呢?
一个简单的想法是,我拿一张干净的图,每一步(timestep)都往上加一点噪音,然后在每一步里,我都让模型去找到加噪前图片的样子,也就是让模型学会去噪。这样训练完毕后,我再塞给模型一个纯噪声,它不就能一步步帮我还原出原始图片的分布了吗?
一步步加噪的过程,就被称为Diffusion Process;一步步去噪的过程,就被称为Denoise Process。我们来详细看这两步。
2.1 Diffusion Process
Diffusion Process的命名受到热力学中分子扩散的启发:分子从高浓度区域扩散至低浓度区域,直至整个系统处于平衡。加噪过程也是同理,每次往图片上增加一些噪声,直至图片变为一个纯噪声为止。整个过程如下:
如图所示,我们进行了1000步的加噪,每一步我们都往图片上加入一个高斯分布的噪声,直到图片变为一个纯高斯分布的噪声。
我们记:
:总步数
:每一步产生的图片。其中为原始图片,为纯高斯噪声
:为每一步添加的高斯噪声
:在条件下的概率分布。如果你觉得抽象,可以理解成已知,求
那么根据以上流程图,我们有:
根据公式,为了知道,需要sample好多次噪声,感觉不太方便,能不能更简化一些呢?
重参数
我们知道随着步数的增加,图片中原始信息含量越少,噪声越多,我们可以分别给原始图片和噪声一个权重来计算:
:一系列常数,类似于超参数,随着的增加越来越小。
则此时的计算可以设计成:
现在,我们只需要sample一次噪声,就可以直接得到了。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一些,其实并不是我们直接设定的超参数,它是根据其它超参数推导而来,这个“其它超参数”指:
:一系列常数,是我们直接设定的超参数,随着T的增加越来越大
则和的关系为:
这样从原始加噪到加噪,再到加噪,使得转换成的过程,就被称为重参数(Reparameterization)。我们会在这个系列的下一篇(数学推导篇)中进一步探索这样做的目的和可行性。在本篇中,大家只需要从直觉上理解它的作用方式即可。
2.2 Denoise Process
Denoise Process的过程与Diffusion Process刚好相反:给定,让模型能把它还原到。在上文中我们曾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加噪过程,这里我们用来表示去噪过程。由于加噪过程只是按照设定好的超参数进行前向加噪,本身不经过模型。但去噪过程是真正训练并使用模型的过程。所以更进一步,我们用来表示去噪过程,其中表示模型参数,即:
:用来表示Diffusion Process
:用来表示Denoise Process。
讲完符号表示,我们来具体看去噪模型做了什么事。如下图所示,从第T个timestep开始,模型的输入为与当前timestep 。模型中蕴含一个噪声预测器(UNet),它会根据当前的输入预测出噪声,然后,将当前图片减去预测出来的噪声,就可以得到去噪后的图片。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还原出原始图片为止:
你可能想问:
为什么我们的输入中要包含time_step?
为什么通过预测噪声的方式,就能让模型学得训练数据的分布,进而产生逼真的图片?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同样放在下一篇(数学推理篇)中进行详解。而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模型每一步的去噪都用的是同一个模型,所以我们必须告诉模型,现在进行的是哪一步去噪。因此我们要引入timestep。timestep的表达方法类似于Transformer中的位置编码(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将一个常数转换为一个向量,再和我们的输入图片进行相加。
注意到,UNet模型是DDPM的核心架构,我们将关于它的介绍放在本文的第四部分。
到这里为止,如果不考虑整个算法在数学上的有效性,我们已经能从直觉上理解扩散模型的运作流程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它的训练和推理过程来做进一步总结了。
三、DDPM的Training与Sampling过程
3.1 DDPM Training
上图给出了DDPM论文中对训练步骤的概述,我们来详细解读它。
前面说过,DDPM模型训练的目的,就是给定time_step和输入图片,结合这两者去预测图片中的噪声。
我们知道,在重参数的表达下,第t个时刻的输入图片可以表示为:
也就是说,第t个时刻sample出的噪声,就是我们的噪声真值。而我们预测出来的噪声为:
,其中为模型参数,表示预测出的噪声和模型相关。那么易得出我们的loss为:
我们只需要最小化该loss即可。
由于不管对任何输入数据,不管对它的任何一步,模型在每一步做的都是去预测一个来自高斯分布的噪声。因此,整个训练过程可以设置为:
从训练数据中,抽样出一条(即)
随机抽样出一个timestep。(即)
随机抽样出一个噪声(即)
计算:
计算梯度,更新模型,重复上面过程,直至收敛
上面演示的是单条数据计算loss的过程,当然,整个过程也可以在batch范围内做,batch中单条数据计算loss的方法不变。
3.2 DDPM的Sampling
当DDPM训练好之后,我们要怎么用它,怎么评估它的效果呢?
对于训练好的模型,我们从最后一个时刻(T)开始,传入一个纯噪声(或者是一张加了噪声的图片),逐步去噪。根据x_tx_{t-1}的关系(上图的前半部分)。而图中一项,则不是直接推导而来的,是我们为了增加推理中的随机性,而额外增添的一项。可以类比于GPT中为了增加回答的多样性,不是选择概率最大的那个token,而是在topN中再引入方法进行随机选择。
关于和关系的详细推导,我们也放在数学推理篇中做解释。
通过上述方式产生的,我们可以计算它和真实图片分布之间的相似度(FID score:Frechet Inception Distance score)来评估图片的逼真性。在DDPM论文中,还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通过“插值(interpolation)”方法,先对两张任意的真实图片做Diffusion过程,然后分别给它们的diffusion结果附不同的权重(),将两者diffusion结果加权相加后,再做Denoise流程,就可以得到一张很有意思的"混合人脸":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整个DDPM的核心运作方法讲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DDPM用于预测噪声的核心模型:UNet,到底长成什么样。我在学习DDPM的过程中,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关于DDPM UNet的详细模型解说,或者一张清晰的架构图,这给我在源码阅读过程中增加了难度。所以在读完源码并进行实操训练后,我干脆自己画一张出来,也借此帮助自己更好理解DDPM。
四、DDPM中的Unet架构
UNet模型最早提出时,是用于解决医疗影响诊断问题的。总体上说,它分成两个部分:
Encoder
Decoder
在Encoder部分中,UNet模型会逐步压缩图片的大小;在Decoder部分中,则会逐步还原图片的大小。同时在Encoder和Deocder间,还会使用“残差连接”,确保Decoder部分在推理和还原图片信息时,不会丢失掉之前步骤的信息。整体过程示意图如下,因为压缩再放大的过程形似"U"字,因此被称为UNet:
那么DDPM中的UNet,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假设输入为一张32323大小的图片,来看一下DDPM UNet运作的完整流程:
如图,左半边为UNet的Encoder部分,右半边为UNet的Deocder部分,最下面为MiddleBlock。我们以从上往下数第二行来分析UNet的运作流程。
在Encoder部分的第二行,输入是一个16*16*64的图片,它是由上一行最右侧32*32*64的图片压缩而来(DownSample)。对于这张16*16*64大小的图片,在引入time_embedding后,让它们一起过一层DownBlock,得到大小为16*16*128的图片。再引入time_embedding,再过一次DownBlock,得到大小同样为16*16*128的图片。对该图片做DowSample,就可以得到第三层的输入,也就是大小为8*8*128的图片。由此不难知道,同层间只做channel上的变化,不同层间做图片的压缩处理。至于每一层channel怎么变,层间size如何调整,就取决于实际训练中对模型的设定了。Decoder层也是同理。其余的信息可以参见图片,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再详细来看右下角箭头所表示的那些模型部分,具体架构长什么样:
4.1 DownBlock和UpBlock
如果你曾在学习DDPM的过程中,困惑time_embedding要如何与图片相加,Attention要在哪里做,那么这张图可以帮助你解答这些困惑。TimeEmbedding层采用和Transformer一致的三角函数位置编码,将常数转变为向量。Attention层则是沿着channel维度将图片拆分为token,做完attention后再重新组装成图片(注意Attention层不是必须的,是可选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要不要上attention)。
你可能想问:一定要沿着channel方向拆分图片为token吗?我可以选择VIT那样以patch维度拆分token,节省计算量吗?当然没问题,你可以做各种实验,这只是提供DDPM对图片做attention的一种方法。
4.2 DownSample和UpSample
这个模块很简单,就是压缩(Conv)和放大(ConvT)图片的过程。对ConvT原理不熟悉的朋友们,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s://blog.csdn.net/sinat_29957455/article/details/85558870)。
4.3 MiddleBlock
和DownBlock与UpBlock的过程相似,不再赘述。
到这一步,我们就把DDPM的模型核心给讲完啦。在第三篇源码解读中,我们会结合这些架构图,来一起阅读DDPM training和sampling代码。
五、文生图模型的一般公式
讲完了DDPM,让我们再回到开头,看看最初我们想训练的那个“以文生图”模型吧!
当我们拥有了能够产生逼真图片的模型后,我们现在能进一步用文字信息去引导它产生符合我们意图的模型了。通常来说,文生图模型遵循以下公式(图片来自李宏毅老师课堂PPT):
Text Encoder:一个能对输入文字做语义解析的Encoder,一般是一个预训练好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CLIP模型由于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图像和文字的对比学习,使得学得的文字特征对图像更加具有鲁棒性,因此它的text encoder常被直接用来做文生图模型的text encoder(比如DALLE2)
Generation Model: 输入为文字token和图片噪声,输出为一个关于图片的压缩产物(latent space)。这里通常指的就是扩散模型,采用文字作为引导(guidance)的扩散模型原理,我们将在这个系列的后文中出讲解。
Decoder:用图片的中间产物作为输入,产出最终的图片。Decoder的选择也有很多,同样也能用一个扩散模型作为Decoder。
5.1 DALLE2
DALLE2就套用了这个公式。它曾尝试用Autoregressive和Diffusion分别来做Generation Model,但实验发现Diffusion的效果更好。所以最后它的2和3都是一个Diffusion Model。
Stable Diffusion
大名鼎鼎Stable Diffsuion也能按这个公式进行拆解。
5.3 Imagen
Google的Imagen,小图生大图,遵循的也是这个公式。
按这个套路一看,是不是文生图模型,就不难理解了呢?我们在这个系列后续文章中,也会对这些效果惊艳的模型,进行解读。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