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MIP、COG封装+巨量、固晶转移,谁是MLED的良配?

LEDs

382人已加入

描述

当下,微间距以及小间距的市场前景乐观,正全力助推市场的快速发展。  

凯格精机高级经理王泽朋在2023高工LED显示产业高峰论坛上指出:在MLED时代,COB、MIP、COG三大封装路线正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并且在短时间内将继续延续这一趋势。  

其中,COB技术是目前商用化主流批量应用技术,其优势在于产业链工序简单,成本随工艺不断改善成熟而降低,目前有较大机会可以率先应用消费级市场,但墨色一致性+白平衡光效,是仍需突破的难点。  

MIP技术则主要以COB Mini LED级&去衬底Micro LED级两种形态为主,其优势在于固晶效率高,未来应用主要面向Micro LED产品,其难点在于产业链工艺成本过高,目前主要以COB级Mip小批量应用为主。  

而COG技术其玻璃基平整性、涨缩值、模组拼缝均优于FR4,但劣势在于成熟度不够,产业链成本过高,短期内消费级市场推广难度高,目前主要以定制化为主。  

而MLED的转移技术路线则主要划分为巨量转移技术、固晶转移技术两大阵营。  

其中,巨量转移技术包含静电转移、磁场力转移、自组装转移、自对准滚轮转移、印章转移、激光转移等类型。   在巨量转移多种技术路线中,以目前工艺条件为基准,印章转移及激光转移技术具备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王泽朋介绍到,巨量转移技术具备超高效率,可达200-300K/H,可应对微小间距芯片制程。  

  而巨量转移的技术难点则体现在对产品工艺要求高,尤其是对基板平整性、涨缩值、芯片混晶Bin值提出较高要求,从而导致工艺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产业链成本高,芯片制程面对巨量转移技术,需增加一道精细分选或排晶工序进而保障点亮光效,同时激光焊接稳定性、光衰减、统一转移精度等,是导致管控、维护、产业链成本增加需要重要考量的因素。  

与巨量转移技术相比,固晶转移技术具备适应性广泛的优势,兼容Min 2*4mil—6*20mil芯片制程,兼容有无载具的COB、MIP、COG等基板工艺制程,同时对基板平整性、涨缩值要求稍低。  

同时,管控程度高,1by1对吸取、飞行过程、固晶、固后、每一个环节均有检测以及校准机构;   数据方面,AOI电极方向±20um检测范围,PPM可控35以内,炉后归属设备本身导致死灯PPM<10。  

针对Mini LED,凯格精机推出两种传输方案,一种是COB天车方案,该方案具备以下优势:立体传动,不占平面空间,提高有限空间使用率;高稼动率,智能分配“0拥堵”、智能待板“0等待”;灵活配线,模块化配线,机台数量无限制;智能应用,可与G-Touch闭环,组成智能化线体。  

另一种是MIP AGV方案,该方案具以下优势:传输灵活,AGV传输,匹配产能“0拥堵”、少占地;智能化,送料、收料全自动,无需人工介入;配线方式,离线、连线随意切换进料。  

品质与效率方面,凯格精机的设备采用驱动与抑振融合技术,在高速运行的同时,保证较高的设备精度。  

设备通用性方面,主要有三点:

一是灵活配置,可选一体机、分题机,灵活满足客户线体规划及搬运需求;  

二是多色多晶环混打,单模组双头支持料盒晶环自动RGB三色切换固晶;  

三是多角度固晶。GKG固晶机可满足多角度、多焊盘固晶。  

光效方面,GKG自主研发力控系统,可实现0顶伤、0压伤、99.8%无针痕,有效保障芯片点亮寿命耐久性。  

最后,王泽朋指出针刺分选技术,凯格精机采用的是创新性分选。即通过巨量转移针刺方式,按所需间距分选排列至中转基板上,节省排晶工序,节省设备投入,提高整线嫁动率。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