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天然沃土,共享市场还有多少待掘潜力?

描述

近日,沉寂已久的共享单车因骑行价格上涨到每小时6.5元而引发热议。距上一次资本蜂拥挤入共享赛道的共享经济热潮已有五年之久。从Uber滴滴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公寓等等,眼看资本造就的共享神话高楼叠起,又见资本造浪过后各家陷入营收困局,这让人不禁怀疑,国外都已验证过走不通的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商业化落地,或许依旧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目前共享经济各主要赛道上的玩家趋于稳定,共享经济在反思过去的疯狂后通过多元探索正逐步走上一条稳步发展道路。

01共享与物联

在《零边际成本》一书中,杰里米·里夫金写道:“物联网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产消者,使每项活动都变成一种合作。只有通过物联网把所有人都连接到一个全球性的社区中,社会资本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共享型经济才能成为可能。没有物联网平台,协同共享既不可行,也无法实现。”

共享经济的本质在于闲置资源的流通配置和创新性的产品模式。一方面,共享经济的活力始于这种租赁关系的流动。另一方面,若想实现规模化、有序性的资源流动,责权关系的明确与资产的追踪管理是必需的。

此前,共享经济是以互联网为旗帜掀起一番商业变革,但其中的运作模式却与物联网的技术路线天然吻合。

所有可共享的物品,通过对其嵌入传感设备、通讯设备和云端分析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智能互联设备,当其进入共享模式时,该物品的质量、使用行为等信息就不再是在黑箱之中。而有了LoRa、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络让成千上万设备得以接入网络,便可构建一个万物联网的共享新世界。

同时,作为物联网的绝佳切入口,共享经济提供了两方面的优势。

其一,共享经济可作为企业内部创业或创新转型切入点:共享经济最大的精神是挖掘出使用者需求缺口,从所提供的服务解决方案进行试水温的过程中,除了根据用户回馈持续改善服务质量与功能外,也开始累积并淬炼大数据分析数据与平台技术能力,进而吸引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加入,来壮大整个共享服务平台上所有的信息流、金流、物流等形成的数据经济规模,扩张整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共享服务生态圈。

其二,建立万物共享架构与平台,带动中国产业整合创新应用:中国产业在物联网智能硬件具有优势,从半导体、关键零组件到系统组装,从业者可发展共享物联网架构与平台,快速整合上下游的软硬件资源,发展中国万物联网共享经济模式,以提升中国研发制造服务之整体产业链竞争力。

02共享经济应用场景现状一览

2018—2022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和增长情况

通讯设备

目前,我国现有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笔者归纳了相关共享项目的市场现状,并选择主要案例进行分析。

共享出行

包括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网约车三类。

以共享单车为例,现以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成为主流,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融资百亿,渗透率8倍增长,这些都是共享单车在资本催熟下所创造的辉煌。在资本走向冷静后,用户增长红利也逐渐消失,加上第一批共享单车折损上限已至正需退市,进入存量期的企业便要考虑如何从快速抢占市场向盈利转型,自然也就走到了涨价这一步。

据哈啰单车和美团单车的公告,此番涨价主要在于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今年自行车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10%。而对于真正烧钱的运维成本,哈啰高管曾透露,哈罗单车最新的3.0版本每辆车成本约700-900元,日均折旧成本0.6元。而单车调度成本则在1.5/辆和1.7元/辆。而以哈啰单车投放的共计12万辆单车、3万电单车,若以总量的四分之一来保底估算调度量,单日运维成本可逾15万。

共享电力

主要包括针对移动电子设备的共享充电宝和两轮电动车的换电柜,未来可能延续至电动汽车、电动卡车。

以两轮电动车换电为例。在两轮车不同应用领域,换电服务渗透率相差较大。共享电单车、外卖等To B端对效率的要求较高,且配套锂离子电池的标准化程度较高、适配性较强,对应的换电服务渗透率显著高于个人用户领域。

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拥有5亿两轮电动车出行用户,包含1300万外卖人员和490万快递人员,目两轮电动车的保有量已达3.5亿辆。从B端客户来看,外卖骑手日均行程120-150km,需要换电2-3次,以300元左右的无限换电包月套餐为例,国内的即时配送人员至少有1300万人,若90%都是用两轮电动车、且购买月卡,粗略估算,这类换电服务的年收入能达到200亿元左右。

同时,随着换电网络的铺设完善、换电标准体系逐步建立、C端居民换电市场也具备着良好的前景。虽然当前集中充电桩建设十分完善,但由于收费较高和车辆挪放管理较差,便捷价廉的换电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未来中国两轮车换电服务在C端仍有较大的渗透空间。

共享物品

主要包括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衣橱等。

以共享雨伞为例,作为成本最低的共享经济模式,共享雨伞以押金、租金为主要营收来源,广告收入、代理收入为次要营收来源。2019年,共享雨伞市场的订单收入市场规模为215亿元,广告收入规模将达到101亿元。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2-2027年中国雨伞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我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将达到835万人。共享雨伞的市场规模已达389.2亿元,同比增长了10.31%。

从成本角度分析,雨伞成本10-20元,使用寿命约2年,共享雨伞伞桩由于技术与功能不同,其成本在300-2000元内浮动。由于雨伞本身属于低价值易耗品,伞桩及智能锁等硬件技术研发已相对成熟,因此共享雨伞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企业多采用自主研发+代工生产模式,以实现大规模订单响应和定制化场景需求。

当前,共享雨伞发展的阻力主要在于高折损率和受地域气候影响的有限点位。前者可通过源头采购高质量雨伞和内置RFID传感器来强化识别管理来减少折耗,后者可通过增加南方与沿海城市的投放密度来弥补内陆城市点位有限的问题。

与成本低廉的雨伞相对立的共享按摩椅,近来也因占用公共区域、卫生保洁不到位而频频登报受到批评。

2017年,按摩椅在中国大陆的渗透率仅为1%左右,随着共享经济热潮到来的共享按摩椅2018年融资共计104.33亿元,渗透率激增到10%左右。

实际上,相比于购买成本小于使用成本,利用用户忘性来赚钱的共享充电宝,按摩椅本是一门好生意。毕竟它既有足够的需求又有充分的溢价空间。笔者认为,共享按摩椅的失败在于套用了共享单车广铺、低价的运营策略,并未找到准确的用户定位,树立起自身的格调。

共享领域,大批量广投放本无罪。但对于按摩椅这个贵价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品类而言,盲目扩张的结果便是过剩的按摩椅被无处可坐的行人当成普通座位使用,高投入始终换不来对等的盈利。

03

共享经济遇阻分析原因与对策

当前,共享经济多个领域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 烧钱竞争下的用户低价教育,溢价空间难以提升

2. 服务管理不足,用户体验不佳,弃用率攀升

3. 设备折损维护费用高,经营成本高居不下

对此现状,笔者认为共享经济发展可行方向有:

拓展经营模式,做轻资产

做共享经济的企业不堪重负,一大原因在于最初都采取了自运营重资产的模式。因而,适当做轻资产,开拓多元经营模式已成为共享企业新的业务路径。至于这些加盟业务究竟能带来多少收入和盈利的增量,还有待持续观察。

躬耕精细化运营,提价保证提质

通讯设备

为了解决共享企业在质与价上的核心争议,精细化运营成为共享企业的一致选择。

以共享单车为例,精细化运营首先体现在车体硬件升级上,这也是物联网企业天然的“炫技场”。针对“还车难”的问题,既有配备“北斗+GPS”双模块定位装置,提高卫星定位精度的解决方案,又有在共享单车泊位内安装了蓝牙道钉,在判断方面上“双保险”的思路。而在防盗方面,利用远程关锁实现防盗技术的补充。

其次,在投放和运营方面,需要利用好平台数据算法,在提高投放的效率和精准度的同时可根据不同消费类型人群来分层定价,或是根据骑行时长进行阶梯定价,实现精细化管理。

总之,要以良好的骑行体验为核心,培养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从而改变过往低价补贴形成的用户心智,为合理的市场价格做好铺垫。

多元化运营,拓展增长空间

共享经济基于普遍需求而衍生不同产品,由此成为易触达的天然广告牌。企业既可以围绕自身推出丰富产品线来增加利润点,又可以吸引外部资金,推出多种广告服务。以共享雨伞为,其广告可投放于伞身、伞机、app三种,通过固定投放或定制广告的形式来产生盈利。

04写在最后

作为“高投入,低回报”的典型,共享经济的前期探索要走弯路是一种必然。

我们在反思共享经济现今的疲软局面之际,是否也会想起昔日的共享经济也曾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给我们带来无数对于便捷、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或许共享经济更像是一门公益事业,它的发展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它本身却提供不了快钱。它所带来的,是利他的内核、流动的服务、普世的价值。

现如今,在资本混战后的废墟之上,共享经济再出发,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特色经济形态,正走向长远有序的发展。现如今,不仅是企业参与,部分地区更是将共享经济发展为一项公共福利事业来推广。未来,走向平稳的共享经济或许还将通过政企合作探索出更具普惠性的共享新形态。而物联网,作为共享经济的技术基石,无论是在通讯定位还是智能平台构建方面,都将为共享经济步入精细耕耘新时代插上羽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