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功率器件全产业链提速

模拟技术

2391人已加入

描述

  在过去的几年,半导体市场无疑经历了巨大的波折。

  从缺芯潮缓解转向下游市场需求疲软,芯片行业步入下行周期。无论是终端市场的低迷,还是各类技术无法突破瓶颈的现状,以及供需关系的恶化,都掣肘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半导体赛道的周期性“寒冬”之下,各家企业相继采取措施,减产、缩减投资等逐渐成为行业厂商度过危机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此背景下,碳化硅(SiC)市场的建厂扩产热潮却愈演愈烈。

  碳化硅作为目前半导体行业的热门投资领域之一,无数成名已久的IDM大厂,Fabless新锐以及初创企业纷至沓来,试图从碳化硅价值链的各方面切入这个前景看好的半导体细分领域。

  (ChinaIT.com讯)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相较于硅材料,具有大禁带宽度、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高热导率、高抗辐射等特点,适合制造高温、高压、高频、大功率的器件。

  当前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碳化硅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对SiC材料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国产碳化硅正在从产业化向商业化加速迈进。

  从产业链来看,SiC产业链条较长,涉及衬底、外延、器件设计、器件制造和封测等一系列环节,各个环节的专业性要求较强,同时对技术和资本投入的要求也很高。

  其中,碳化硅衬底和外延片的价值量占比超过一半,衬底成本最大,占比达47%;其次是外延成本占比为23%,成为决定碳化硅器件品质的关键。

  衬底即通过沿特定的结晶方向将晶体切割、研磨、抛光,得到具有特定晶面和适当电学、光学和机械特性的洁净单晶圆薄片,用于生长外延层,可分为半绝缘型及导电型。

  SiC衬底市场高度集中,全球衬底前三名是Wolfspeed、Ⅱ-Ⅵ、Rohm。国外厂商在两类衬底市场中均占有主要份额。从半绝缘型SiC衬底市场份额来看,Wolfspeed、II-VI和山东天岳三家公司平分秋色,各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从导电型SiC衬底的市场份额来看,Wolfspeed占据超60%的市场份额,在SiC单晶市场价格和质量标准上有极大话语权,天科合达和山东天岳占比仅为1.7%和0.5%。

  外延环节主要是在碳化硅衬底上,经过外延工艺生长出的特定单晶薄膜,衬底晶片和外延薄膜合称外延片。

  在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外延层制得碳化硅基氮化镓(GaN-on-SiC)外延片,可制成微波射频器件,应用于5G通信等领域;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SiC-on-SiC)制得碳化硅外延片,可制成功率器件,应用于电动汽车、新能源、储能、轨道交通等领域。

  SiC外延片属于行业产业链中间环节,其中,Wolfspeed、ShowaDenko呈现双寡头垄断市场,合计约占SiC导电型外延片95%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相关外延厂商东莞天域和厦门瀚天天成等均已实现产业化,可供应4-6英寸外延片。中电科13所、55所、希科半导体等也能供应外延片,整体产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SiC器件环节主要负责芯片的制造,整体涉及的流程较长,以集合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体的IDM模式最为常见。

  在器件制备方面,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器件过程的加工和硅不同,采用了高温工艺,包括高温离子注入、高温氧化以及高温退火工艺。

  在SiC器件市场,欧美厂商占据主要份额,90%以上份额被国外公司占据。根据Yole 2022年数据,ST占据了全球37%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其次是英飞凌占据19%的份额,紧随其后的是Wolfspeed,占据了16%的份额。后面依次是安森美、罗姆和三菱电机等,这些厂商共同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SiC市场份额,与各大车企及Tier1厂商互动密切。

  国内厂商在SiC功率器件领域入局相对较晚,相关企业华润微、士兰微、斯达半导、时代电气、泰科天润、安徽长飞先进、派恩杰、上海瞻芯、中电科55所及13所等正积极布局碳化硅器件。

  当前国内厂商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巨头存在一定差距。目前SBD国内已经量产,但至少相差一代;OBC方面,国内通过车企测试的只有一两家;MOSFET方面,目前ST、英飞凌、Rohm等600-1700V SiC MOS已实现量产并达成签单出货,而国内目前SiC MOS设计已基本完成,多家设计厂商正与晶圆厂流片阶段,后期客户验证仍需部分时间,在电流密度、减薄工艺、可靠性都亟需提升,因此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要时间。

  整体来看,目前碳化硅材料和功率器件主要由海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巨头存在一定差距,正在加速追赶。

  据方正证券测算,预计2026年全球SiC衬底有效产能为330万片,距同年629万片的衬底需求量仍有较大差距。在业内形成稳定且较高的良率规模化出货前,整个行业都将持续陷于供不应求。

  SiC晶圆方面,尽管今年全球经济和其他半导体材料市场普遍出现放缓,但SiC晶圆将持续强劲增长。据TECHCET发布了最新的碳化硅晶圆材料报告预计,SiC晶圆市场将在2023年进一步增长,达到107.2万片晶圆,同比增长约22%。2022-2027年的整体复合年增长率估计约为17%。

  成本高,一直是碳化硅器件被吐槽的弊病。

  因为碳化硅在生产环节存在单晶生产周期长、环境要求高、良率低等问题,碳化硅衬底的生产中的长晶环节需要在高温、真空环境中进行,对温场稳定性要求高,并且其生长速度比硅材料有数量级的差异。因此,碳化硅衬底生产工艺难度大,良率不高。

  这直接导致了碳化硅衬底价格高、产能低的问题。

  近年来,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光储等需求的驱动下,国内涌现出一批碳化硅相应企业,积极规划碳化硅全产业链布局。

  同时,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采取长线策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国内碳化硅领域发生了22起融资案例,合计融资资金已超40亿元。设备、衬底、外延、功率器件等,融资几乎涵盖了碳化硅全产业链。

  无论是头部企业还是初创公司,仍在享受着资本注入带来的快速发展红利。

  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指出,除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外,相比行业巨头,国内厂商拥有以下几大优势:

  首先是市场优势,目前碳化硅应用市场主要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行业,而这两大行业的市场一半以上都在中国,这是我们相对海外行业巨头的第一大优势。

  第二是政策支持,我们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支持有目共睹。近年来,为了鼓励国内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技术自主,国家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导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这对促进国内半导体厂商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工程师优势,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工程师有几百万,这也是我们相比于欧美等国最大的人才优势,同时也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此外,本土厂商还存在价格优势。伏友文表示,一方面,随着国内相关产业链逐步成熟,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产品良率不断提高,本土厂商在原材料、人工、生产管理上可以控制的更低;另一方面,国产SiC产品可以避免进口产品较高的运输、关税和汇率成本。

  在诸多优势加持下,国产碳化硅产业发展正在加速。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在建”碳化硅产线超过100条,虽然市场需求在增长,但同时竞争也在日渐激烈。

  对于行业现状,有观点称,碳化硅国产化发展存在两大谜题:一方面,如果项目布局规模和投资量过大,包袱重,运营成本高,可能会导致失血过快,现金流断裂;另一方面,如果项目布局规模不够,导致规模效应不足,单位成本居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客户认可度不高;从而重复投资耗时耗钱,吸引不到新投资,最终被淘汰出局。

  对此,陈重国认为,当规模不够时,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必然的。小规模厂商不仅成本下不去,无法与大规模厂商竞争,同时也无法满足用户的产能需求,更难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未来随着碳化硅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成型,一些小规模厂商必然会被淘汰出局。

  但整体而言,这并不是投资量与盈亏平衡的问题,投资量大并不等于包袱重。投资与产能就好比分母与分子,分母大的话我们的分子也会大,这还会降低每一片晶圆的成本,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只要产品能卖出去就不存在包袱重、失血过快的问题。

  这里的关键其实是要慎重地做好市场评估与自我评估,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实力与投资量相匹配。这些实力包括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可靠性以及强大的销售能力等,需要我们基于对自身实力的了解再去作市场评估,再去作投资,建设相匹配的规模,抢占更大的市场。

  还需要注意的是,本土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要提升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不是去扎堆同质化严重的产品。

  随着SiC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国内产业链的完善,国内SiC产业有望进一步壮大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而随着市场的起伏,火热的碳化硅行业终将逐渐回归理性,唯有护城河深的企业才能受到青睐。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