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WJ-LF2M万佳 -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杆塔延缓电子流发射的接闪器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WJ-LF2M万佳
                                          -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杆塔延缓电子流发射的接闪器

衡量集电线路防雷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一般有两个:一是集电线路耐雷水平;二是集电线路雷击跳闸率。集电线路耐雷水平是指雷击集电线路时,集电线路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低于耐雷水平的雷电流击于集电线路不会引起闪络;反之,则必然会引起闪络。配电集电线路雷电流超过集电线路耐雷水平引起绝缘子发生闪络冲击时,由于冲击闪络时间很短不会引起集电线路跳闸,但若在雷电消失后由工作电压产生的工频短路电流电弧持续存在,将引起集电线路跳闸。集电线路雷击跳闸率是指每100km集电线路每年(折算到40个雷暴日下)由雷击引起的集电线路跳闸次数,它是衡量集电线路耐雷性能的综合指标。集电线路耐雷水平越高,雷击跳闸率越低,说明集电线路的防雷性能越好。所以如何提高集电线路耐雷水平,降低雷击跳闸率是防雷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由于35kV集电线路的平均高度较低,其雷电击杆率约占集电线路雷击的95%,绕击率约占5%。因此遏制住集电线路的雷电击杆率,对于大幅度降低集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和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35kV线路耐雷水平分析如下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0-1997)规程,雷击有避雷线的杆塔顶部时,耐雷水平按下式计算:

2、公式中 u50%—绝缘子串的50%冲击放电电压,kV;

3、k、k0 —导线和避雷线间的耦合系数和几何耦合系数;

4、β  —杆塔分流系数;

5、Ri —杆塔冲击接地电阻;

6、Lt  —杆塔电感;H;

7、ht、ha—杆塔高度和横担对地高度,m;

8、hg、hc—避雷线和导线平均对地高度,m。

一般来说,耐雷水平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按规范设计成形。本线路的耐雷水平可以按上述公式计算得出,或者从设计资料中查询。耐雷水平越高,线路在雷雨季节运行越为安全。但在设计时,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值通常是取固定值,对于穿越于崇山峻岭之中,绵延数十公里的输电线路来说,并不适用的。欲想确保线路安全运行,就必须要设法提高线路或杆塔的耐雷水平或延缓了离子化通道的形成,减少了雷击机率,从而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

1.改善耐雷水平方法通过对35kV线路耐雷水平分析,改善防雷水平的措施有增加绝缘子串片数、降低接地电阻Ri、架设耦合地线或降低线路的雷电击杆塔机率等方法。而增加绝缘子串片数、降低接地电阻Ri、架设耦合地线等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和地理位置,导致无法实施或实施困难较大,且成本较高,综合以上分析比较各种防雷措施的基础上,我们以降低线路的雷电击杆塔机率为主要突破口,综合分析,对比,选用延缓电子流发射的接闪器终端——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改善线路杆塔防雷水平,降低雷击在集电线路杆塔处的发生概率,从而避免或减少雷击灾害的发生。“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便于安装,且对比其他措施成本较低,又能极大的改善防雷水平,减少风电场因雷击造成的设备跳闸概率,保障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综合以上分析选用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的方法进行线路防雷治理。

2.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改善线路雷击的原理 “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的放散电很多(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又可以积聚到塔顶的大量电荷得到及时放散,避免电荷的积累。由于每根针上积累的电荷库仑量很少,无法远距离电气击穿,故不易与云层的步进先导接通,因此不易引发雷击。而雷云是在空中不断移动的,只要在其移到铁塔上方的时间,阻止了雷电离子化通道的形成,这次雷击就避免了在被保护目标处发生。“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将传统避雷针的一个较大的放电尖,变为很多细的放散电,通过其大量放散电的小量、高频率的尖放电,避免地电荷在铁塔顶部积累,阻止雷击离子化通道的形成,避免或减少雷击形成的可能。

3、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介绍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是由大量的不锈钢放散电极组成,其发射终端曲率半径很小,它在积累电荷量很少时就会尖端放电,放散电荷形成电晕,避免和延缓了离子化通道的形成,减少了雷击机率。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一种新型直击雷防护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部队、电力、电信、油田等各种领域内的直击雷防护)能有效地防止直击雷在被保护目标附近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雷击对输电线路带来的危害。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具有低风载特性,能抗击55米/秒风速,并与杆塔进行可靠的连接。

4、导体多短针雷电放散装置技术参数:

(1)放散电极直径:≤0.2mm;

(2)接闪概率:≤10%;

(3)平均接闪电压:≥580KV;

(4)风载:能抗击55 米/秒风速;

(5)其它:重量轻、低风载、安装方便;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