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
从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销量增加到大型储能项目接连落地,下游新能源市场的持续增长驱动锂电产业高速增长。
尤其是储能市场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驱动锂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新增长极。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到2030动力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增长5倍,储能电池预计增长8倍,储能市场的出货增速明显快于动力电池的出货增速。
近日,在第十六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蜂巢能源高级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张放南做了主题为“‘动力+储能’双轮驱动下电池企业竞争法则”的演讲。
张放南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伴随着全球双碳转型,清洁能源得以大规模应用,特别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结合风光储系统应用,以及在电网侧调节波峰波谷的能力,备受市场认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储能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来看,储能市场的兴起,可以摆脱锂电产业从单一动力电池驱动的局面,走向动力+储能双轮驱动,可以更好平抑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也是锂电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出海上,张放南认为,中国锂电产业高度成熟,尤其是在供应链端具有明显的产业链优势,顺应海外市场本土化,锂电出海大有可为。
构建“动力+储能”双平台战略
基于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容,蜂巢能源已构建起了“动力+储能”的双平台战略。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具有明显的共线特征,从产业的发展来看,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的产品平台化、产线共通化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张放南表示,2021年蜂巢能源已经推出了短刀电池,并在动力和储能市场推进全域短刀平台化。据测算,同样应用短刀电池,在储能市场,短刀电池的零部件数量降低15%,体积和能量密度提升10%,更有利于热管理和成本优化。
在产品的不断迭代过程中,蜂巢能源亦不断推进动储双赛道的产品布局。
目前,蜂巢能源已经经历了三代的产品迭代。
首代电池产品是传统的以VDA和MEB为主,产品首先应用于BEV、PHEV市场,并在随后的产品工艺改进中应用于储能市场。
第二代则是首代刀片电池,其中包括L4、L5、L6系列,继在PHEV市场应用后,蜂巢能源也在储能市场推出了LFP 短刀L600、LFP短刀L500等产品。
第三代产品是今年首次亮相上海车展的龙鳞甲电池,蜂巢能源规划,2024年以后,作为第二代短刀电池,在BEV市场应用之后,也将继续扩展至PHEV以及储能市场。
电池技术持续迭代
在动储双赛道持续迭代的产品布局,其背后也是蜂巢能源在材料、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
张放南表示,当前锂电池的化学体系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在EV领域,蜂巢能源以提升能量密度和快充为目标,不断对化学体系进行改良;在储能领域,则更多关注循环寿命,并进行材料和技术迭代。
在Pack技术端,张放南认为,成组效率和热安全将驱动整个行业技术发展。
在蜂巢能源Pack技术的发展路线上,蜂巢能源已经从第一代的LCTP演进至LCTP 3.0技术,成组效率从原先的56%提升到了76%,热安全指标从30分钟提升到了不蔓延。
在制造领域,蜂巢能源亦展现诸多创新,其中代表的便是蜂巢能源第三代高速叠片技术,该技术采用极片热复合和多片叠的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
出海开新局
全球电动化浪潮以及储能市场的持续爆发,锂电产业出海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分别达到1139.42亿元、1836.13亿元、1521.89亿元,同比增长172.4%、78.5%、23.6%。
作为我国外贸“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等成为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也助力能源转型加速度。
从各国推出的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来看,蜂巢能源进一步认为,转向新能源产业链的本土化是锂电产业出海的新趋势。
在出海布局上,早在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就宣布,投资20亿欧元在德国萨尔州建设其首家欧洲电池工厂,预计2023年底投产,产能将达24GWh。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还提到,除了在欧洲建厂外,蜂巢能源还将同步在南美、东欧等地配合主机厂客户建厂。
此外,蜂巢能源位于泰国的模组Pack工厂于近日已宣布开工建设。
最后,张放南表示,经历十余年的发展,锂电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各种挑战与矛盾纷至沓来,但行业终将回归市场驱动,唯有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实施动储双轮驱动,将前瞻性战略规划转化为发展胜势,并适应出海新变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审核编辑:刘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