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半导体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供应链的全球化。然而,近年来,美国、荷兰、日本先后出台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措施,这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就在2023世界半导体大会暨南京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原所长魏少军发表了《自立自强推动半导体产业再全球化》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已经被中断。
在中国受到半导体出口管制的同时,一场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拜登签署《芯片和科学法》;韩国发布“K-半导体”战略,计划在10年内投资4500亿美元,且到2030年成为半导体强国;中国台湾也颁布了相关创新措施。
魏少军表示,这些半导体的激励政策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出现在占世界半导体产能95%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某种意义上会造成半导体产业发展走向碎片化,大家可能都要承担在这方面所遭受的损失。特别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半导体产业主要以无制造半导体+代工+服务的模式为主,能够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实现最佳资源组合,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优势所在。然而,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代工”的模式难以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会对我国半导体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魏少军还提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大问题:首先是国产集成电路产品全球市场占比不高,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是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主要企业,但是直到2022年的全球占比仅为13.6%。值得期待的是,尽管占比不高,但是从2004年到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在全球的占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6%。
其次***与国内市场需求相距甚远,2022年国产集成电路占国内市场的比例仅为41.1%,仍有将近6成的集成电路产品需要依靠进口,距离自主可控还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一定会涉及国际市场,上述提到的国产集成电路占国内市场的比例也是建立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因此我们对国外的产品有比较强的依赖性”。魏少军表示。
此外中国芯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不高,内资半导体制造企业工艺技术大幅落后,代工产能也严重不足。产能缺口要弥补,就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随着半导体产业重要性的显现以及产业地位的提升,从2015年开始中国半导体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在国家大基金的支持下,拉动了社会资本。
不过魏少军也指出,半导体企业的创新投入严重不足。通过对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的62家芯片企业年报数据进行分析得知,这62家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仅为34.2%,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为62%,我国半导体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较弱。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20%以上,但总的研发费用仅为29.1亿美元,不到30亿美元。他认为,以现阶段的研发投入水平要在半导体领域实现较大的创新有着一定的挑战。
当然,除了设计企业,我国还有不少半导体设备公司,他们在半导体产业上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为国产化替代带来一定的信心。电子发烧友网曾统计了21家中国本土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21家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在2022年的研发累计投入达54.15亿元,其中研发投入过亿元的有12家,包括北方华创、长川科技、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在2022年,国产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普遍以超30%的增速加大研发投入。
那么,面对当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呢?魏少军指提到了几大方向,一是半导体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是中国的超大芯片市场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三是产业界没有人会放弃中国市场;四是有识之士会抓住机遇,与中国企业合作,例如意法半导体和三安光电在重庆合资建设8英寸SiC工厂;五是中国的发展要扬长避短,掌握发展主动权,5G技术是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推手,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六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开辟新的赛道,例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等。魏少军强调,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开放、自立自强。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