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技术在半导体和3C组装设备中的应用

描述

软着陆技术在半导体和3C的组装设备中被广泛的应用。

传感器

目前常见的软着路一般通过特定的驱控实现,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实现方式,特定的软着陆逻辑运行在伺服中,因为伺服驱动器直接管理着电流和速度环,理论上可以实现最高性能的软着陆应用。

然而,不同的设备往往需要特定的软着陆逻辑,甚至需要关联其他的信号和逻辑。

ProCon P&P模块的软着陆功能,通过与伺服驱动器的高性能交互,以及NoTime技术,实现了高性能且用户可以自定义逻辑的柔性软着陆应用。

场景一

这是一个半导体或3C装备的组装场景,要求软着陆的接触力为75N,精度为±10%,Z轴最高速度达到1m/s。

传感器

通过ProEN的示波器功能,我们分析图中Z轴伺服的实际转矩,实际速度,实际位置以及外置用于测试的传感器的数据。

Z轴的起始位置为+7mm,由于软着陆运动是往下运动,也就是负方向运动,所以看到着陆的过程中,包括实际转矩,实际速度,实际位置的曲线都是朝负方向变化。

传感器

只有绿色的力传感器的曲线是正向的,传感器只测量,并不参与控制。分析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到力控精度可以控制在±1N。

传感器


与传统专用软着陆装置不同,用户使用YKCAT2可以方便地加入设备需要的特定逻辑或算法。

传感器

场景二

在这个场景中,Z轴在150ms内下降50mm,最大产品接触力40N。之后在停止位置以50N的力保压1.5s,如视频:

传感器

 

传感器

放大其中一个周期,第一个红色框内实际转矩曲线开始直线下降时,意味着此时轴接触了产品,软着陆完成。对照测量曲线,接触力为33~37N(传感器和模拟量模块有一定的滞后)。

传感器

第二个红色框为Z轴输出保压力,从绿色传感器曲线可以看到保压力值为50N,保压时间为1.5s。

传感器

通过NoTime 125μs高精度线程,用户设定的逻辑/算法在实时系统中实时被执行,实现自定义的力控应用。

传感器

通过这两个场景,我们可以了解YKCAT2软着陆是如何实现的:

传感器

最后,伺服驱动器满足以下技术点即可适配YKCAT HP&P模块的软着陆功能:

传感器

以上就是软着陆的全部介绍内容了。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