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现代电子战对频谱资源利用越来越多,致使系统复杂性越来越高、电磁干扰愈来愈严重,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了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旨在高效的使用频谱资源,降低设备复杂度。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的优化设计是其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典型一体化信号OFDM-MSK-LFM。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是雷达信号与通信信号复合而成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要考虑雷达与通信性能的均衡,因此无论是雷达信号还是通信信号,均需要合理的选择,本文考虑频谱利用率选择OFDM信号,考虑雷达传输的恒包络要求,选择MSK调制技术与LFM雷达信号。
二、OFDM-MSK-LFM一体化信号模型
2.1 MSK调制原理
由于在前述两篇文章OFDM-16QAM-LFM与OFDM-BPSK-LFM中已经介绍了OFDM-LFM系列一体化信号模型,在此我们就不过多赘述,需要了解的同学可以查看对应的文章,也可以参考文末参考文献。
MSK信号具有恒定的信息包络且每两个码元之间相位不会跳变,占用带宽也较小,将其与OFDM-LFM信号相结合可得到一体化信号。
MSK 信号的第k 个码元可以表示为
式中:ak为第k个输入码元,取值为±1; φk为第个码元的相位常数,在时间kTs<t≤(k+1)Ts内保持不变,其作用是在t=kTs处保持相位连续。
MSK调制原理如下图所示,基带码元先差分编码,然后经过串并转换分成I、Q两路,再与对应的载波相乘,然后再相加完成MSK的调制。
图1 MSK调制信号生成过程
2.2OFDM-MSK-LFM一体化信号
结合OFDM-LFM 技术得到一体化波形公式推导为
三、仿真分析
参数设置:OFDM:采样率100Mhz,载波数2;LFM:带宽40Mhz,脉宽12us,载频10Mhz;MSK:载频4Khz。
3.1 MSK调制
根据图2和图3不难看出,MSK信号具有良好的恒包络性,这一特性能够使其在雷达探测过程中保持良好感知能力,同时不会影响模糊函数,与此同时MSK加入了调制数据,进一步实现通信与感知的并存。观察图3,可以发现MSK信号的频谱主要集中与两个频率,具有较高的频带利用率,这也满足雷达通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条件,可以发现MSK调制是一种适合用于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的调制方式。
图2 MSK信号时域波形
图3 MSK信号频谱
3.2 OFDM-MSK-LFM模糊函数
图4-图6分别是OFDMMSK-LFM的模糊函数三维视图、速度切片与距离切片,看过之前OFDM-16QAM-LFM与OFDM-BPSK-LFM两篇文章的同学应该能够发现MSK调制令一体化信号的模糊函数更趋于图钉形状,具有较低的旁瓣,因此其雷达探测能力得到很好的保证,而OFDM-MSK-LFM信号的通信误码率取决于MSK调制,在文末参考文献中有相应的介绍,其通信可靠性较高。
图4 OFDM-MSK-LFM模糊函数三维图
图5 OFDM-MSK-LFM零多普勒
图5 OFDM-MSK-LFM零时延
四、总结
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需要良好的通信信号、雷达信号以及调制方式,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一体化信号的雷达探测性能与通信性能,因此本文将OFDM、LFM与MSK三种技术相结合,主要利用了OFDM的频谱利用率、信息传输速率,LFM的良好探测性能,MSK携带调制信息能够保证恒包络性,不影响雷达探测。
其实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最简单的就是这类组合优化设计,希望本文对相关研究的同学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肖博, 霍凯, 刘永祥. 雷达通信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 41(3): 739–750.
[2] 赵忠凯,石妙. 基于OFDM-LFM 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J].应用科技,2021,48(3):73-77.
OFDM-MSK-LFM一体化信号代码详见:https://mbd.pub/o/myCreated 学术交流Q群:479772742 MSK调制代码: clear all; % 清除所有变量 close all; % 关闭所有窗口 clc; % 清屏 %% 基本参数 M=11; % 产生码元数 L=100; % 每码元复制L次,每个码元采样次数 Ts=0.001; % 每个码元的宽度,即码元的持续时间 Rb=1/Ts; % 码元速率1K dt=Ts/L; % 采样间隔 TotalT=M*Ts; % 绝对码总时间 t=0TotalT-dt; % 时间1 TotalT2=(M+1)*Ts; % 相对码总时间 t2=0TotalT2-dt; % 时间2 Fs=1/dt; % 采样间隔的倒数即采样频率 %% 产生单极性波形 wave=randi([0,1],1,M); % 产生二进制随机码,M为码元个数 %% 绝对码变相对码 wave2=ones(1,M+1); % 产生1*(M+1)的全1行向量 %% 相对码第一个参考值为1,相对码b(n+1)=绝对码a(n)和相对码b(n)做异或 for k = 2:M+1 wave2(k) = xor(wave(k-1),wave2(k-1));%生成相对码 end fz=ones(1,L); % 定义复制的次数L,L为每码元的采样点数 x1=wave(fz,:); % 将原来wave的第一行复制L次,称为L*M的矩阵 juedui=reshape(x1,1,L*M); % 将刚得到的L*M矩阵,按列重新排列形成1*(L*M)的矩阵 x2=wave2(fz,:); % 将原来wave2的第一行复制L次,称为L*(M+1)的矩阵 jidai=reshape(x2,1,L*(M+1));% 将刚得到的L*(M+1)矩阵,按列重新排列形成1*(L*(M+1))的矩阵 %% 单极性变为双极性 % 基带信号变为双极性即jidai为1的时候,jidai为1;jidai为0的时候,jidai为-1 for n=1:length(jidai) if jidai(n)==1 jidai(n)=1; else jidai(n)=-1; end end %% 产生I、Q两路码元 I_lu=wave2(1end); % 相对码的奇数位置为I路码元 Q_lu=wave2(2end); % 相对码的偶数位置为Q路码元 %% I、Q两路单极性码元变为双极性码元 I_lu=2*I_lu-1; Q_lu=2*Q_lu-1; %%I、Q两路码元的单个码元的持续时间是原始码元中单个码元的两倍,Tb=2Ts,并且I路码元延时Ts fz2=ones(1,2*L); % 定义复制的次数2L x3=I_lu(fz2,:); % 将原来I_lu的第一行复制2L次,称为2L*((M+1)/2)的矩阵 I=reshape(x3,1,(2*L)*((M+1)/2));% 将刚得到的2L*((M+1)/2)矩阵,按列重新排列形成1*(2L*((M+1)/2))的矩阵 x4=Q_lu(fz2,:); % 将原来Q_lu的第一行复制2L次,称为2L*((M+1)/2)的矩阵 Q=reshape(x4,1,(2*L)*((M+1)/2));% 将刚得到的2L*((M+1)/2)矩阵,按列重新排列形成1*(2L*((M+1)/2))的矩阵 I_yanshi=zeros(1,length(I));% 产生1*length(I)的零向量 % I路延时Ts,即I路1至L置零,原来1至(2*L)*((M+1)/2)-L的数移动到L+1至最后 I_yanshi(L+1:end)=I(1:(2*L)*((M+1)/2)-L); %% 绘制码元波形 figure(1); % 绘制第1幅图 subplot(411);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1个子图 plot(t,juedui,'LineWidth',2);% 绘制绝对码元波形,线宽为2 title('绝对码信号波形'); % 标题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axis([0,TotalT,-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subplot(412);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2个子图 plot(t2,jidai,'LineWidth',2);% 绘制相对码元波形,线宽为2 title('相对码信号波形'); % 标题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axis([0,TotalT2,-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subplot(413);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3个子图 plot(t2,I,'LineWidth',2); % 绘制I路码元波形,线宽为2 title('I路信号波形'); % 标题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axis([0,TotalT2,-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subplot(414);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4个子图 plot(t2,Q,'LineWidth',2); % 绘制Q路码元波形,线宽为2 title('Q路信号波形'); % 标题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axis([0,TotalT2,-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 MSK调制 fc1=4000; % 载波1频率4kHz fc2=1/(4*Ts); % 载波2频率1/(4*Ts) zb1=cos(2*pi*fc1*t2); % 同相载波1 zb2=-sin(2*pi*fc1*t2); % 正交载波1 zb3=cos(2*pi*fc2*t2); % 同相载波2 zb4=sin(2*pi*fc2*t2); % 正交载波2 I_wave=I_yanshi.*zb1; I_wave=I_wave.*zb3; % I路波形 Q_wave=Q.*zb2; Q_wave=Q_wave.*zb4; % Q路波形 msk=I_wave+Q_wave; % MSK的调制 figure(2); % 绘制第2幅图 subplot(411)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1个子图 plot(t2,I_wave,'LineWidth',2);% 绘制I路信号的波形 title('I路信号波形') % 标题 axis([0,TotalT2,-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subplot(412)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2个子图 plot(t2,Q_wave,'LineWidth',2);% 绘制Q路信号的波形 title('Q路信号波形') % 标题 axis([0,TotalT2,-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subplot(413) % 窗口分割成4*1的,当前是第3个子图 plot(t2,msk,'LineWidth',2); % 绘制MSK的波形 title('MSK信号波形') % 标题 axis([0,TotalT2,-1.1,1.1]); % 坐标范围限制 xlabel('时间/s'); % x轴标签 ylabel('幅度'); % y轴标签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