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智能家居,消费者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智能家居进入到国内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快三十年。产品形态日新月异,从最开始的智能单品,到不同产品联动,再到如今的智能系统集成,可以发现,智能家居的重点正在逐渐从硬件开始向软件转移。
 
软件开始定义智能家居
 
1994年,国内开始出现智能家居的概念,但由于当时受到国内互联网技术以及产品硬件的限制,只能让有限的机器连接网络,并且国内也没有专业的智能家居相关企业。
 
随后的十几年,国内的智能家居产业才开始逐渐繁盛,到了2013年,伴随着IoT、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开始进入到感知阶段,用户渐渐开始通过智能手机来远程操控智能家居设备。
 
到了2014年以后,伴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开始推动智能家居产品走向新的阶段,也开始让智能家居开始突破本身的限制,开始更多的参与到家庭的生活当中,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大帮手。
 
据statista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261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207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达453亿美元。
 
从产品形态来看,在智能单品阶段,各种智能设备之间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而在不同产品联动阶段,各种智能设备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智能家居系统。在智能系统集成阶段,各种智能设备可以通过云服务进行连接和管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家居生活。
 
而从具体产品类别来看,比如智能灯、智能窗帘、智能电视、智能马桶等,都是依靠硬件本身的性能来相互比拼。如智能电视依靠更明亮的屏幕、更清晰的画质、更强的音箱等来吸引用户的购买。
 
但在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等一众生成式AI应用的成熟,将为智能家居的相关产品带来技术上革新,长期来看将推动智能家居行业高端化升级、产品单价提升、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完善等,并有望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而想要在这一阶段突破,更重要的则是软件实力,尤其是具备研发高可靠性系统AI的企业,将有望在这一市场中获得明显优势。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随着生成式AI在人机交互上的突破性进展,一旦接入到智能家居体系中,便能够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互,进而明白用户当下的切实需求。这在使用体验上是飞跃式的,也属于一旦使用后,就很难回去的产品。
 
消费者乐意为智能化技术溢价买单
 
相比硬件的堆叠,软件的升级能够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甚至愿意为其付出一定的溢价。据三星近期在英国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需要智能技术,并愿意为智能家居支付溢价,甚至愿意付出英国平均房价6.5%的资金来购置智能家居。
 
报告中显示,有71%的消费者表示能源效率是考虑智能家居时的关键因素,同时有81% 的受访者表示技术与当前设备兼容并无缝协作至关重要,显然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是全球消费者的共同诉求。
 
有86%的受访者表示,将在寻找下一个房产时会考虑智能家居,他们表示准备多花购房款6.5%的钱购买设备齐全的智能家居,意味着用户平均将为购置智能家居准备18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6.9万)。显然,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也愿意为相关产品投入更多的资金。
 
比如当前的一些智能扫地机器人已经开始接入了人工智能技术,该产品通常会配备摄像头,使用AI来决定何时将以何种方式进行怎样的清洁工作。
 
通过SLAM等技术构建室内导航,进行智能化清洁,同时用户还能通过自然语言命令来与内置语音助手对话控制扫地机器人,使得设备的交互要比在智能手机中设置偏好更加容易。
 
AI技术还能够帮助用户保证设备的持续使用,比如智能打印机在墨水和碳粉不足时能够自动重新订购耗材,甚至可以通过AI来帮助管理油墨运输的流程。
 
不仅如此,使用AI来控制家庭中的相关设备,还能帮助用户极大地节省能源消耗。比如当AI判断出用户当下不使用该设备,或者后续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用到时,便能够主动关闭相关设备,以能节省能源消耗。AI还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和预测,以便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行为来自动调整其设置。
 
这从三星的调查报告中便可以看到,有71%的受访者表示,能源效率是考虑智能家居时的一个关键因素,高达56%的受访者表示这将帮助他们省钱。
 
尽管智能化是目前智能家居的主要方向,但部分企业为了智能而智能化的思维仍然存在,这不仅无法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反而会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比如智能洗衣机,仍然需要用户自己去添加衣物,启动开关进行清洗,而智能电饭煲也需要用户自己手动添加食材进行煮制,这些产品增加远程控制的功能,其必要性又有多少呢,更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将前序工作也交给AI来实现。
 
小结
 
从过去的比拼硬件,到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软件已经成为了智能家居的核心,相比于硬件,软件更加灵活、可定制化和易于维护。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也将让智能家居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产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