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电解水制氢研究获进展!

描述

近日,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春栋副教授团队关于低能耗电解水制氢的最新研究成果“Fluorinated Ni-O-C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Efficient Urea-Assisted Hydrogen production”。王春栋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学院博士生许雪飞、英国埃克塞特大学Habib Ullah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集成电路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电解质

图1:催化剂制备流程

贵金属基催化剂(如Pt、IrO2和RuO2)已被证明对UOR表现出高催化活性,但面临着高成本和稀缺性的挑战。

在非贵金属材料中,Ni基催化剂(如Ni基合金、氧化物、氢氧化物、磷化物和硫化物)表现出较高的UOR氧化电流密度。其中,NiO由于环境友好、成本效益和高耐腐蚀性而备受关注。

然而,原始NiO的电催化活性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可能是Ni2+(t2g6eg2)具有高的eg占有率,导致与反应中间体的强结合,不利于气体产物的解吸。

为了优化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和解吸,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界面工程策略。据报道,过渡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TM/TMO)异质结可以削弱TMO对H*的吸收,进而促进碱性HER动力学。

多层异质结构赋予TM/TMO优化的d带中心,导致先进的UOR活性。但是,NiO导电性较差,阻碍了界面处的电子传输。

电解质

图2:氟掺杂提升NiO/Ni@C催化活性的机理解析

基于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有机-无机杂化策略来制备F掺杂的NiO/Ni@C异质结结构。与传统的NH4F分解方法不同,含氟有机物的分解可以避免有毒HF的产生,同时有效地实现F掺杂。

F-NiO/Ni@C仅需46mV的HER过电位以及1.31V的UOR电位,就在碱性介质中实现10mA cm−2的电流密度。

就尿素的整体分解而言,F-NiO/Ni@C || F-NiO/Ni@C电解槽在10和200mA cm−2下的电势分别为1.37和1.57V,优于最先进的Pt/C || RuO2电池。

此外,整体尿素电解槽实现了94.86%的尿素降解率,是原始NiO/Ni@C的4.02倍。理论计算表明,F掺杂加速了电子从Ni向NiO的转移,从而提升了NiO的本征催化活性,实现最佳的氢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和UOR能垒的降低。

此项工作是王春栋团队在电催化剂设计方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团队长期从事电催化相关探索,近两年来在能源催化材料局域电子调控及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研究成果,并获得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