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三电技术到底如何?

汽车电子

2371人已加入

描述

不久前,市场调研机构Jato Dynamics 统计了全球53个主要车辆市场的销量情况。数据显示Model Y超越丰田卡罗拉、海拉克斯等燃油车,正式成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畅销的车。这是电动车第一次登顶畅销车榜首。  

对于整个电车行业而言,特斯拉这次胜出意义非凡。这意味着大众对电车的接受度、好感度空前提高,电车真正开始和燃油车一决高下。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三电的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的性能。对电动车来说,包含电池、电机、电控在内的三电系统,更能直接作用于车辆的续航、极速、成本、安全等诸多维度。

可以说,“三电”技术是一辆电车的灵魂。

对于,很多人来说,特斯拉是电车行业毫无争议的领头羊,那么特斯拉的三电技术到底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

 

电池

作为“三电”技术之首,电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斯拉采用业内突破的圆柱形电池设计,具有更好的散热和安全性能,圆柱形电池的成组性可以更好地适应输出需求。

特斯拉电池内阻非常小,本身耗电很低。这种电池的电芯采用镍钴铝材料,让电池密度更强,在同一电池体积下,圆柱形电芯设计可以排列更多电芯。充一次电,能存储更多电量,使每公里的平均电费更低。

 

对于电池的安全性,特斯拉也下足了功夫。被装上车前,每一块特斯拉电池都经过了严苛测试。经过高温、雨淋、电击等考验。同时,电芯模组、电池包和车身间都设置了阻燃材料,电池过热时,有效阻隔热量蔓延。

特斯拉官方发布的《2020影响力报告》提到,根据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车主实际行驶里程数据显示,车辆在行驶32.2万公里后,电池容量保持率平均约为90%,电池衰减率非常小。而电池衰减,正是决定电动汽车用车寿命的重要因素。

 

电机

Model S Plaid,被媒体誉为全球最快的量产车之一,极速可达322km/h,也就是说特斯拉极速堪比飞机起飞。

不仅如此,售价更亲民的Model 3、Model Y同样拥有“超跑级别”的强大性能。其中,Model Y高性能版百公里加速度仅为3.3秒,该数据与兰博基尼 Reventon、法拉利599等车型处于同一区间;3.7秒百公里加速度的Model Y高性能版,也被媒体誉为“百公里最速 SUV之一”。

如此强悍的性能表现,得益于特斯拉强大的电机性能。

 

特斯拉在全轮驱动车型上,分别在前后轴配置独立控制的电机,能够高效驱动四个车轮。

永磁同步电机以永磁体提供动磁,无需励磁电流,没有励磁损耗,能效控制更强;特斯拉自主研发的感应电机,通过数字控制的电流,产生强大的交受磁场,磁场交替来回吸引和排斥转子,以此产生动力,带动车轮转动,让动能转换高效直接,进一步提高车辆性能。

特斯拉电机具有强劲的瞬间扭矩。Model S Plaid搭载了3个独立驱动单元,每个单元均包含带碳纤维保护套的电机转子,为车辆实现更高速度提供保障。

除了结构设计,特斯拉电机在材料选取上也下足了功夫。比如电机采用的碳化硅。因为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目前行业内,碳化硅只在部分高端车型使用,但特斯拉Model 3、Model Y全系都使用了此种材料。

 

另外,电机“直冷”系统、让特斯拉可以直接用润滑液对定子和转子进行冷却。这不仅让电机温度控制更高效,也降低了电机设计的复杂程度。

 

电控

讲完了电池、电机,再来说说电控。

电控系统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实现电能的合理分配和管理,保证车辆各方面的正常使用,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特斯拉在电池管理系统(BMS)方面面临的挑战比许多其他车型要大。特斯拉采用了大量的21700圆柱形三元锂电池构成的电池系统,这使得电芯数量规模庞大。普通的BMS系统无法满足如此多电池的管理需求。特斯拉自主研发了BMS电池管理技术,采用了主从架构,即“一主四从”的管理方式。在电池包的“Penthouse”位置,有一个主控BMU中心,四条BMS系统线路分布其中。此外,所有的电池电控系统都集成在Penthouse位置,这种高度的电控系统集成也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特点。

特斯拉BMS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即使使用不同类型的电池,仍可适配良好,展现出高度包容性。电芯平衡采用两阶段法,延长了电芯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电芯电量衰减。

 

总的来说,特斯拉BMS电池管理技术可以精准、高效地管理电池,预防电池过充、过放,降低电池损耗,提升电池续航和电池寿命。特斯拉的电控技术超越了绝大多数车企,这也是他们在业内技术领先的一个巨大因素。  

 

作为电车行业领头企业,特斯拉始终专注于自研“三电”核心技术,在动力电池电芯、电机、电控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因为其扎扎实实的三电技术,才让车辆具备更高的极速表现,让电车安全出行令人信服,从而引领电动车行业蓬勃发展。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