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新闻
伴随并见证着本土IC设计业的成长历程。回首过往,中国IC设计业经历了风雨艰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近几年,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多家公司成功上市,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毕竟走出了关键的几步。
经过快速发展的10年,本土企业在技术产品、市场应用以及商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还面临哪些关键挑战?今年6月,本刊展开第10届“中国IC设计公司调查”活动,基于今年的调查结果并与本刊历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我们梳理出过去10年中国IC设计企业在研发水平、设计挑战、产品应用、运营情况以及产业链合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归纳出六大发现,本文将对这些发现和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解读中国IC设计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发现一:本土设计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仍偏小
近几年,中国IC设计业在内需市场的持续拉动下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环节。2010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触底反弹,iPad等新兴电子产品的问世刺激平板类消费终端产品市场快速增长,大幅拉动相关IC器件需求。过去的一年,中国IC设计业紧跟市场趋势,取得不小的进展,部分本土IC产品已成功进入国际整机大厂的设计链中。
行业数据显示,2010年有10家IC设计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而10年前只有4家突破1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IC设计业实现销售额354.6亿元,同比增长31.4%。本刊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13%的回复者公司突破1亿美元,但仍有74%的回复者公司年销售额低于5千万美元;此外,在企业规模方面,5成以上的公司雇员总数少于100人,显示出本土设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平均设计工程师人数达到102人,研发力量有所增强。
发现二:设计水平不断提升
本土IC设计水平在10年间获得了快速提升,2000年以0.8~1.5μm为主,本刊今年调查数据显示,34%的回复者公司在数字IC设计中采用90nm及以下工艺技术,其中,14%的回复者采用65nm;9%采用45nm及以下工艺设计。
目前,中国本土芯片主流量产工艺达到0.13μm和0.18μm,一些公司采用90nm工艺,部分公司设计能力达到65nm工艺水平,少数领军企业已经具备45/40nm设计能力。与此同时,本土公司在选择工艺技术时更加务实,不会盲目追求先进工艺。从产品的集成度来看,目前本土IC设计企业普遍具备100万门规模以上的设计能力,今年调查数据显示,13%的回复公司ASIC设计规模超过1千万门,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在IC设计类型方面,ASIC设计和SoC设计是本土公司的主要设计类型,回顾过去十年,变化最大的是SoC设计增长迅速,今年调查显示,有51%的回复者公司从事SoC设计,比十年前数据增长了20%。此外,全系统设计服务成为本土IC设计公司的主流业务,他们不仅要提供芯片产品,更要能够准确把握整机用户需求,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
发现三:IP需求攀升,验证环节至关重要
SoC已成为本土IC设计公司的研发重点,除了基于逻辑综合的ASIC设计方法,本土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基于IP的平台化SoC方法进行设计。越来越多公司选择可配置IP作为其SoC设计链的一部分,以提高产出能力。随着芯片设计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技术,芯片规模越来越大,对IP的需求快速攀升。
目前IP核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如何集成和验证IP,尤其是验证IP的质量,成为大规模SoC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果IP的性能没有达到规范上的指标,就会影响整个SoC的性能,导致重新设计,从而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这种状况,有专家建议,产业界需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其一,指定晶圆代工厂如何验证IP,了解它的可靠性;其二,充分了解IP质量;其三,复杂IP的选型评估。此外,对IP以及IP供应商的了解都需要经验;而将不同IP整合到一颗SoC上也是本土IC设计公司经常碰到的问题。
发现四:低功耗设计挑战加剧
3C产品是目前中国IC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这些产品具有集成多种功能、低功耗、生命周期短以及小尺寸等特点,为这类产品中的芯片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增加了芯片的设计复杂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SoC设计领域,缩短设计周期和降低设计成本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刊近几年的调查结果也体现出这种趋势,上述两项一直是本土IC设计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今年调查还发现,低功耗设计跃升为第二大设计挑战。我们分析,主要是由于便携式产品的广泛应用对IC的低功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90nm节点上,功率管理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进入65nm及以下工艺芯片设计时,由于漏电流问题和功耗成为突出问题,必须采用低功耗设计技术。
ITRS(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65nm节点上,动态功耗密度和泄漏功耗将分别增加1.43倍和2.5倍。在45nm节点上,ITRS预计动态功耗和泄漏功耗密度将分别增加2倍和6.5倍。实际上,对采用高速65nm工艺的设计来说,一半功率损失在泄漏上;在45nm节点上,IC将有多达 60%的功率损失在泄漏电流上。
发现五:本土代工成主流,设计与工艺需紧密结合
近些年,随着中国大陆代工厂不断发展,工艺水平逐步覆盖了低端的1.5~0.5μm到高端的0.25~0.13μm,并向更先进工艺迈进,越来越多的中国IC设计公司转回本土寻求代工支持,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本刊连续几年的调查都显示,有超过8成的公司选择位于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伙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本土代工服务能力的不足也在制约着设计业的发展。尤其在高端工艺和特色工艺方面,本土代工能力还很弱,因此一些领先设计企业不得不寻求境外代工。
此外,随着工艺不断进步,中国IC设计公司从设计到量产都要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和风险。随着更多的IDM转向轻晶圆或无晶圆模式,他们的委外代工趋势更加明显,将会造成整体产能紧张,这势必影响到规模尚小的中国本土设计企业的代工需求。为应对挑战,缓解供需矛盾,本土IC设计企业需要与代工厂紧密结合,加大合作力度。有专家建议,一方面,IC设计企业要增强设计与工艺的结合度,主动帮助代工厂开发工艺、完善工艺;另一方面,代工厂的工艺也要不断进步,并加快完善IP核及设计开发环境。
发现六:高端IC比例增加,产品应用升级
2010年,电子整机产品市场的大幅增长带动集成电路市场快速增长。新兴电子产品的出现对IC需求也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本刊今年的调查显示,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成为本土消费类IC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他IC应用主要面向汽车电子、工业和医疗电子等领域。从市场应用结构来看,2010年,汽车电子依然是中国集成电路应用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从而带动了相关芯片设计增长。
纵观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变化最大的是医疗电子,2002年时仅有4%的本土IC用于医疗电子,而近两年调查显示医疗电子比例均占到20%。从产品种类看,本土IC产品主要集中在应用处理器、接口IC、电源IC等方面,本土设计企业在CPU、存储器、FPGA等高端通用产品上的研发水平仍较弱。今年调查显示,本土高端IC产品比例有所增加,在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电子支付等领域已有所进展。除去传统的3C领域,新兴行业对本土IC设计公司的吸引力显著上升,包括能源电力、照明显示、工控安防、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国防航空及测试设备。在低碳节能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LED照明、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行业对相关芯片、功率器件需求日增,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增长态势。此外,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仍是众多本土IC公司的产品研发方向。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IC设计业具有以下特点:企业规模仍然偏小;设计能力有待提升;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但在消费电子、通信等领域已经崭露头角,并取得较大进展。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