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史 微控制器的分类和作用

控制/MCU

1890人已加入

描述

微控制器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CPU、RAM、ROM、输入/输出、定时器/计数器等模块,能够完成复杂的控制和处理任务。由于其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大,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例如家用电器控制,汽车电子系统,工业自动化等。

微控制器通常由如下几个模块构成:

1.中央处理器(CPU)-执行程序

2.存储器-保存程序和数据

3.输入/输出(I/O)-与外界交互

4.定时器/计数器-执行定时、计数等操作

基于不同需求,微控制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架构分类,有8位、16位、32位的微控制器;按应用领域分类有汽车电子微控制器、家电微控制器、工业控制微控制器等。

微控制器工作原理

微控制器工作原理包括三部分:

1.指令执行部分:CPU执行EPROM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

2.暂存数据部分:RAM存储临时数据,供CPU取用和修改。

3.端口输入输出部分:I/O端口通过读取外界输入信号和向外输出信号,与外部系统交互。

当微控制器被通电后,内部的EPROM存储器中的程序集便被CPU执行,CPU从EPROM存储器中取得程序指令执行,处理数据,将结果暂存在RAM中,并通过I/O端口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随着程序执行跟上指令集中含有的操作完成,处理结束。

微控制器的发展历史

微控制器的发展历史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1968年,Intel公司推出MCS-4微处理器,奠定了微控制器的基础。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8位单片微控制器(Intel 8048),成为微控制器的雏形。

1976年,Intel公司推出具有128个字节的RAM、4位IO口的8048单片微控制器。

1980年代,微控制器逐渐普及,国内厂商也开始生产微控制器。

1990年代,嵌入式技术开始兴起,微控制器成为嵌入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以后,ARM架构开始流行,各家厂商开始生产基于ARM架构的微控制器。

现在,微控制器在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控制、智能家居、工业控制、医疗仪器、电子仪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电子工程师的必备技能之一。

微控制器的分类和作用

微控制器可以按照内部结构、指令集、性能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控制器分类:

按照内部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单核微控制器、多核微控制器、DSP微控制器。

按照指令集分类:可以分为CISC微控制器和RISC微控制器。

按照性能分类:可以分为低端、中端和高端系列。

微控制器的作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自动化控制、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医疗仪器、电子仪器等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数据采集和处理:微控制器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控制信号的发生:微控制器可以控制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开关,实现电路的各种功能。

数据存储和通讯:微控制器可以通过存储芯片、通讯模块等部件实现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用户界面:通过触摸屏或按键等与用户进行交互。

实时控制和反馈:微控制器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和反馈,满足工业控制和嵌入式系统的需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