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电压保护措施有哪些 过压保护电路的原理图设计

描述

  直流过电压保护啥意思

  直流过电压保护是一种用于保护电路或设备免受过高直流电压的损害的措施。它通常是通过在电路中引入过电压保护装置或电路来实现的。

  直流过电压保护的意义在于防止电路中的电压超过设定的安全范围,避免器件损坏、设备故障甚至危险事故的发生。当电路中的直流电压超过设定的阈值时,过电压保护装置会触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限制电压或切断电路。

  常见的直流过电压保护装置包括:

  1. 可变电阻:通过调节电阻值来调整电压,限制电压在安全范围内。

  2. 稳压器:通过稳定电源电压输出,确保电压稳定在设定值。

  3. 电压限制器:当电压超出设定值时,快速切断电路或依靠电压限制器吸收过电压。

  4. 防雷器:用于防止由于雷击或静电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对电路和设备的损害。

  直流过电压保护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电压水平、系统要求和设备特性来进行,以确保电路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嵌入式产品设计中,许多都为电池供电或者USB接口供电。当误操作使供电电压高于芯片工作电压时,就会导致芯片烧坏,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电源的输入端到芯片的供电输入端。还是很有必要加一一个过压保护电路。

  当输入电压超过设定值,就切断电源,保护芯片不被烧坏。

  下图为过压保护电路的原理图设计

  设计电路过压保护的具体电压值,与稳压二 极管( D4 )的参数有关,本电路分析如下:

  ①当输入电压高于7.78V稳压二极管击穿, R2-D4支路导通。

  ②D4-R4电路导通,拉低Q11 PNP三极管基极到GND,使三极管导通。

  ③VCC_ BAT电压由三极管的发射极流向集电极。

  ④因Q11-R9支路导通,使SI2301 P_MOS晶体管的栅极(G )为高电平,晶体管截止。

  ⑤因为晶体管截止就导致Q1位置开路 ,从而切断系统的输入电压。

  在本电路的实际运用中,对于输入过压保护的具体保护电压设计,与稳压二极管的参数有关 。可根据稳压二极管的击穿电压的选择来设计电路。

过压保护电路

  过电压保护措施有哪些

  过电压保护是为了防止电路或设备过电压而采取的措施。以下是常见的过电压保护措施:

  1. 避雷器:用于保护建筑物、设备和电气系统免受雷击带来的过电压损害。避雷器将过电压引入地下或其他安全路径,从而保护被保护装置免受过电压影响。

  2. 放电管:也称为气体放电管或气体放电管。当电路中的电压超过设定阈值时,放电管会引导电流,提供一条较低阻抗的路径。这有助于将过电压引导到地线或其他安全路径上。

  3. 过电压保护二极管:也称为TVS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 Diode)。这种二极管具有快速响应时间和高分流能力,当电压超过指定阈值时,它会导电,将过电压转移到接地或其他安全路径上。

  4. 电压限制器:用于限制电路中的电压不超过预定阈值。它可以是电子元件,如电压稳压器或Zener二极管,也可以是调节电阻或变压器等。

  5. 保险丝和断路器:用于在电路中的电流超过额定值时切断电路。虽然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过载保护,但过流保护也可以间接阻止由过电压引起的电路损坏。

  6. 涡轮石英压电陶瓷:利用压电效应来制造谐振器和滤波器,提供对过电压的一定程度的保护。

  7. 清除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通过设计电路来清除或避免过电压。

  需要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电路特性和设备要求选择合适的过电压保护措施。同时,还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来确保过电压保护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过电流保护和过载保护有什么区别

  过电流保护和过载保护是两种常见的电气保护措施,用于保护电路和设备免受电流异常的损害。虽然它们都涉及电流异常,但它们的触发机制和应对措施略有不同。

  过电流保护是为了防止电路或设备中电流超过额定值而采取的措施。它的作用是检测电流,并在电流超过设定阈值时采取措施,例如切断电路或提供较低阻抗路径,以限制过电流造成的损害。过电流保护通常与短路、线路故障和设备故障相关,它的主要目的是从电气安全和设备保护的角度来防止过大电流流过电路。

  过载保护则是为了防止电路或设备长时间承受额定电流以上的负载而采取的措施。它的作用是监测电流,并在电流超过设定阈值(通常是额定电流的一定倍数)且持续时间超过设定时间时采取措施。过载保护旨在防止电缆、导线、开关和设备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行而受到过热和损坏。

  因此,过电流保护主要关注于电路中短暂的电流异常,如短路和故障电流;而过载保护则主要关注于电路和设备长时间运行时的电流超负荷状态。两者的触发机制和保护策略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确保电气安全和设备完整性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同时考虑过电流保护和过载保护,以提供全面的电气保护。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