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量产需要怎样的核心零部件?

机器人

533人已加入

描述

“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将会超过人类的数量。”

7月初,马斯克的一句话再度把人形机器人推上科技圈/投资圈的话题榜“榜一”。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真的会迎来大爆发吗?只能先打上一个问号。首先要探讨的,或许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何“跟上步伐”

在特斯拉2022 AI Day上,马斯克正式介绍了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 Optimus”。据业内人士分析,Optimus 共有28个运动关节,内置3种旋转执行器和3种线性执行器。其驱动原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基于“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的旋转关节;另一种则是基于“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的线性关节方式。

在发布会现场,特斯拉通过单个线性执行器吊起一架重达半吨的钢琴。这个执行器究竟是什么?据业内人士分析,从工作方式和结构上来看,该执行器与伺服电缸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高度集成的一体化运动单元。

有机构分析,若每台人形机器人需搭载28个伺服电机,中性预估2030年前人形机器人有望拉动伺服电机市场规模达85亿元。

然而,尚无公开信息显示,特斯拉已有相关成型产品。近日马斯克透露,Optimus的量产缺乏现成的执行器,并表示预计到2023年11月,Optimus才能完成搭载自主设计的执行器。那么市场上是否有企业的相关产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了呢? 有,是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 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早在7年前,2016年,因时机器人就已布局微型伺服电缸,并于当年成功自主研制了第一款样机;2021年,累计销量突破万台;2022年,年产量突破万台。目前,面向3C、自动化、新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因时机器人已有LA系列、LAS系列、LAF系列、LASF系列、BLA系列,五大系列微型伺服电缸。

在“白纸”上重重写下第一笔

“自从去年特斯拉入局人形机器人以后,无论是从市场热度上来看,还是从行业讨论度来说,微型伺服电缸的关注度都空前升高,也有一些公司正在着手入局。”因时机器人创始人蔡颖鹏如是说。

但是最初因时机器人入局时,这个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

当时,因时机器人创始团队发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可选择性较少,尺寸普遍较大且笨重。核心零部件如果不突破,机器人整机性能难有提升。

从部分下游产业应用的方向来看,不少场景中的机器人都需要体积更小、精度更高、集成度更高的伺服产品。不仅如此,在医疗器械、自动化设备、半导体设备等领域,都有小型化伺服电缸产品应用的机会。

另一方面,小型化的伺服电缸并不是简单的系统集成,它集成了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空心杯电机、丝杆机构、传感器以及伺服控制系统,在保证更小体积的基础上实现驱控一体化,具有体积小、精度高、负载大等技术特点。

**蔡颖鹏表示,电机、减速器、丝杠、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伺服控制器等主要的元器件都需要因时机器人进行创新研发。**不仅如此,整个系统集成同样需要优化设计。因此,微型伺服电缸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

过程中,因时机器人遇到了不少的难点。做原始设计方案时,市场上几乎找不到符合尺寸需求的马达、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成熟供应商,定制也不可行。因此,因时机器人只能自主开发,在反复的尝试和调整中不断摸索,并寻找量产可能性更高的工艺。

从每一个独立的模块来说,小型化的丝杠技术难度最大。 丝杠主要分为三种:梯形丝杠、滚珠丝杠、行星滚柱丝杠。其中, 行星滚柱丝杠的难度最高 ,也是因时机器人目前出货电缸中用量最大的。

“我们的技术方案及生产工艺,都与传统的行星滚柱丝杠有较大的差异。在滚子、滚柱的结构以及同步机构的设计上都有创新。为克服行星滚柱丝杠自锁能力弱的缺点,我们还开发了一套用于行星滚柱丝杠的自锁方案,解决了某些场景下行星滚柱丝杠出现的不自锁和滑动的缺点,这进一步扩展了行星滚柱丝杠方案的应用范畴。”蔡颖鹏表示。

此外,因时机器人还在集成优化中的各处“角落”下足了功夫。如保证从电机到最后传动输出过程中的高传递效率;将微型丝杠置于整体中,进而进行系统集成优化。另一方面,因时机器人使用的空心微电机对转速、负载能力要求高,对控制系统的算法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耗时半年多,第一台样机终于试制成功,但是仅BOM成本就超万元,精度也不如预期。好在,样机的负载表现较好,证明研发大方向是正确的,这给了因时机器人信心。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则是量产问题。前期所使用的大多数工艺都没办法进入量产,因时机器人选择继续潜心钻研,一项一项技术攻关。2018年,微型伺服电缸进入了量产阶段。

比特斯拉快“两步”

相较于特斯拉Optimus中所使用的伺服电缸,因时机器人快“两步”:四大技术优势;已经实现了量产。具体来看,四大技术优势表现为:

第一,行星滚柱丝杠尺寸更小。因时机器人在行星滚柱丝杠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较为深厚。目前,因时机器人所研发的尺寸最小的行星滚柱丝杠,已经实现螺母外径≤10㎜,最高可以负载上百牛。“这也是我们在市场中看到的尺寸最小的行星滚柱丝杠。”蔡颖鹏表示。

第二,集成度更高。蔡颖鹏表示,据观察,特斯拉发布的伺服电缸主要由电机、减速器、行星滚珠丝杠3个部件构成,这是构成电缸传动最重基础三个部分。而因时机器人的微型伺服电缸集成度更高,将马达、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驱动控制等高度集成在一个模块当中。

**第三,工作精度更高。**从传动系统的角度来说,减速器和丝杠之间难免有传动间隙。如果仅仅依靠电机编码器进行位置控制,无法消除末端的间隙误差。因时机器人 在末端加置了位置闭环传感器 ,通过算法消除传动间隙,精度则更高。

第四,推重比更高。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采用的自重较小的一款0.36公斤级别的驱动器推重比为1400N/KG,而因时机器人的自重0.1KG级别的微型伺服电缸推重比已达到4900N/KG

如同“肌肉”,解灵巧手痛点

2018年,因时机器人的微型伺服电缸产品就开始在灵巧手中进行验证。微型伺服电缸如同手掌的肌肉,仿生性能较好,便于灵巧手仿生结构布局。同时,它还解决了灵巧手以往存在的几大痛点:结构复杂、抓握力弱、可靠性差。

“灵巧手以往常采用拉线方案,抓握能力弱,可靠性差。我们对灵巧手的传动结构做了大量的简化,用刚性连杆去替代原来的方案。灵活操作依靠的就是内置的六个微型伺服电缸,结构简化的同时,可靠性也提升了,成本也下降了。”蔡颖鹏介绍道,这套方案现在已经是目前行业中较为主流的技术方案了。

从自由度上来看,国外已经有自由度更高(10+/20+)的灵巧手,主要用于科研领域。从商业化的思路出发去设计,必须要用更少的自由度去实现更强的抓握能力。

力控型号的微型伺服电缸具有力控制和力反馈的功能,非常适用于需要高功率密度或者恒力控制的场景。使用微型伺服电缸解决方案后,尽管灵巧手的自由度只有6个,但是比起传统的靠位置控制和角度控制,灵巧手的可靠性更高,成本也有所降低。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