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继大众汽车之后,小鹏汽车又宣布一则重大消息。
编辑:感知芯视界
8月25日早间,小鹏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小鹏汽车与滴滴集团签订股份购买协议,将以总对价58.35亿港元( 约合7.44亿美金)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与滴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出全新电动汽车品牌,项目大号为“MONA”,首款产品为A级智能电动汽车,定价15万元左右,将于2024年量产,同时面向C端和B端销售。除了合作打造全新品牌车型,双方还将探索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小鹏汽车表示,小鹏汽车通过合作将正式进入多品牌战略阶段。
受该消息影响,小鹏汽车-W大涨10.91%。
小鹏汽车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也意味着滴滴将放弃独立造车。
滴滴一直有造车的想法,真正下决心应该是在比亚迪D1发布之后。2018年4月,滴滴和31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共同成立了“洪流联盟”。在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坚定表态:“滴滴不造车,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洪流联盟”成立前一个月,滴滴就与理想汽车敲定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计划共同打造面向出行市场的车型。不过,该公司在成立五年后申请破产清算,表明双方在制造电动汽车方面的合作关系结束,而滴滴和理想汽车均未针对合资企业申请破产发表相关评论。李想在多年后回应称,“2019年我们拿到王兴和美团的战略投资,而美团和滴滴是竞争对手,这样的合作存在一定的顾虑,所以我们终止了合作。”
在理想汽车之前,滴滴还与比亚迪达成合作。2020年11月,滴滴举办发布会,宣布“洪流联盟”两年半来的重要成果。这款定制化网约车命名为D1,由滴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在比亚迪长沙工厂生产。据了解,滴滴参与包括整车工程Package、人机工程布置、内外饰造型、整车配置、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设计,优先考虑了车内乘坐体验,尤其是后排乘客舒适度,是一款仅针对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不过,D1车型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2021年全年售出10318辆,2022年仅剩下1474辆。2022年11月,比亚迪D1正式开始面向个人销售,但截至2023年1-7月仅售出265辆,或意味着滴滴已经放弃D1。
2021年3月,在小米官宣造车的时候,滴滴也被曝出筹划造车业务,内部代号为“达芬奇”,由滴滴副总裁杨峻负责,滴滴将打造15万元级别的紧凑型纯电轿车。随后,滴滴开始在圈内高薪挖人,但时至今日造车的路子并不清晰,市场曾传出滴滴收购国机汽车控股子公司国机智骏,从而获得造车生产资质,但国机汽车并没有给出明确回应。当然,从目前来看,再去深究滴滴造车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滴滴造车业务已经“胎死腹中”,由独立造车转为合作造车。
滴滴放弃造车,更像是时代的眼泪。
市场猜测可能是受生产资质的影响,在滴滴之前,百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早在2021年初宣布与吉利合作,但此后受困于生产资质,百度不得不将品牌改为“极越”从而实现整车量产,由独立造车转为合作造车。当然,如果因为“准生证”就不得不将巨额投入的造车项目抛弃,也确实太过于无奈。
也可能是程维对滴滴造车心态的转变,如今来看已经过了造车的最佳时期,蔚来、理想等品牌入局市场较早,拥有足够多的资本市场想象力,也形成一定的品牌力,从而增加行业影响力,而造车本身是一项“投入高 回报周期长”的业务,即使官宣造车计划,开启融资渠道,但二级市场也未必能够给出超预期的估值。
小鹏汽车为什么与滴滴合作造车?何小鹏给出的是解释是,项目代号“MONA”完成度非常高,滴滴前期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来开发,小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资产。
换句话说,“MONA”大部分研发都是由滴滴完成的,本质上就是卖项目,小鹏汽车以总对价58.35亿港元( 约合7.44亿美金)收购,滴滴亏了多少不知道,但能够回血,滴滴或许应该满足。对于小鹏汽车而言,拿到的是一款接近量产的车型,能够减少研发成本和周期,同时承接滴滴巨大的后市场规模,能够给小鹏汽车带来可观的市场表现,同时扩大与新老对手的竞争力,看起来小鹏汽车也并不亏。
何小鹏对于小鹏汽车与滴滴的合作充满自信,其表示,预计MONA年销量可达到10万辆,如果连续两年都能达到销售目标,会有额外的股权对价,最高的股权比例可以提升到5%。
不管如何,滴滴放弃造车,目前来看对于双方都还是比较友好的,至少滴滴能够及时止损,而小鹏汽车也能够获得巨大的后市场流量,但在这则合作项目中,小鹏汽车看起来似乎更赚一些。
审核编辑:汤梓红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