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激光3d相机原理是什么

工业控制

1131人已加入

描述

1 3D 视觉

常见的三维视觉技术,包含双目、ToF、激光三角、结构光等,如下图:

3D视觉

1)毫米级 双目、ToF、结构光(散斑)的精度为 mm 级,多见于消费领域,如:导航避障,VR/AR,刷脸支付等;   2)微米级 线激光、结构光(编码)的精度是 um 级,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如:表面缺陷检测、三维测量等;   3)纳米级 另外,还有 nm 级精度的光谱共焦技术,可用于透明材质物体的三维测量;  

2 激光三角法

按照激光投射的不同模式,激光三角法有点激光、线激光、多线激光、激光网格等;

3D视觉

2.1 测量原理

为了直观的了解激光三角法,用点激光位移传感器,演示其测量原理如下:

3D视觉

3D视觉

3D视觉

2.2 精度范围

在3D视觉技术中,从被测物的大小和纵向精度来考虑,广义三角法 (包含激光三角法) 处于中间的位置,如下: - 被测物体的大小范围 1mm ~ 8m,对应精度 1um ~ 0.4mm

3D视觉

3 线激光3D相机

线激光3D相机,是一种基于三角测量原理,通过图像传感器,捕获激光发生器投射在物体表面的激光线信息,重构物体表面轮廓信息的三维相机。 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3D视觉

3.1 深度测量范围

3.1.1 镜头景深

3D视觉

3D视觉

实际应用中,光圈的减小是有一定限度的: 1) 如果光圈太小,则会产生衍射,使得较小的细节信息变的模糊(即在最佳焦点下可解析的特征尺寸会变大) 2) 随着光圈的减小,进入图像传感器的光线也会越少,相应地,就要增大(激光器)功率或(相机)曝光时间

3D视觉

3.1.2 沙姆定律

在光圈调节受限的情况下,如果仍有部分成像不清晰,则可采用沙姆结构,将镜头逐渐倾斜,从而使整个物体表面都可以清晰成像,如下图:

3D视觉

  线激光3D相机,为了增大深度测量范围,通常采用沙姆结构,如下: - 被摄物平面 (激光平面)、镜头平面、胶片平面 (像平面) 交于一条直线,即沙姆定律(Scheimpflug principle)

3D视觉

3D视觉

3.2 结构形式

线激光3D相机,基本的结构形式有四种:直射式、斜射式、反射式、同侧式。其它的结构,多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演变

3D视觉

直射式,布置安装简单,计算结果的应用非常直观,是目前最常用,也是一种通用的结构形式; 斜射式,布置安装简单,计算结果的应用不够直观,多用于对精度要求高的平面物体的特征测量; 反射式,布置安装复杂,计算结果的应用不够直观,多用于反射特性较弱的深色物体的表面测量; 同侧式,多用于高反光件,比较少见 (因为直射式和斜射式,通过俯仰一定的角度,也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3.2.1 分辨率

线激光3D相机的分辨率,可分为三个方向:  

3D视觉

3D视觉

3D视觉

3.2.2 光学遮挡

虽然增大相机光轴和激光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 z 轴分辨率,但随着夹角 θ 的增大,光学遮挡现象也会愈发明显 尤其是物体表面有凹凸起伏时,四种结构均存在一定的遮挡:激光线照不到的区域称为阴影,相机接收不着反射光线的区域称为盲区

3D视觉

因为激光发射线正对被测物,所以直射式的阴影最小;同理,因为相机正对被测物,所以反射式的盲区最小 实际中,大部分被测物的表面,通常都是凹凸起伏的。因此,θ 角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精度(z轴) 和 遮挡(阴影和盲区) 的平衡 此外,也可增加激光器数量,从不同方向投射,来减少阴影;或者增加相机数量,从不同角度拍摄,将多幅图像进行融合,来降低盲区

3D视觉

3.3 散射特性

当激光束打在不同的被测物上时,考虑物体表面的散射特性,可分为四种情况: a)激光打在镜面上时,发生镜面反射,反射方向取决于激光和表面的相对方向,反射光一般不会进入相机,表现为无信号 b)激光打在朗伯体上,发生均匀散射,散射的强度正比于观察方向和表面法向量夹角的余弦,是一种最理想的情况 c)激光打在普通物体上,通常发生定向散射,即最大散射强度出现在一个理想的反射方向上,散射分布的角半宽,取决于表面粗糙度 d)激光打在半透明物体上(塑料、玻璃等),光线会进入物体内部,发生体散射 (volume scattering)

3D视觉

实际中,物体表面的散射特性是 a) b) c) d) 的混合,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散射特征,主要取决于表面粗糙度,如下图: - 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物体的散射特性,由镜面散射占主导地位,逐渐演变为漫散射占主导

3D视觉

如果物体表面的颗粒大小和入射光的波长相近时,激光容易发生相长和相消干涉,产生散斑噪声,如下:

3D视觉

此外,激光散斑噪声,也与成像系统的放大率有关,放大率 β 越大,散斑噪声愈发明显。 保持系统结构不变,更换焦距为之前 1/2 的镜头,对于同样的激光条,新拍摄的图像,如下:

3D视觉

对于线激光3D相机,如果出现比较明显的散斑噪声,会影响光条中心点的提取精度,如下:

3D视觉

3.4 多重反射

如果被测物体的表面不均匀,则除了光学遮挡外,还有可能出现多重反射,如下图: - 光线1是入射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第一次反射,光线2是入射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第二次反射,这两条光线在探测器上的成像位置不同

3D视觉

二次或多次反射的光线,与一次反射的光线相比,在光条图像上会看到明显变粗的倾向,因此,可将宽度超过一定阈值的光条剔除掉

3D视觉

但是,对于二次反射的光线,如果其反射的强度大于一次反射的强度,则可能会形成假像,影响测量精度 这种二次反射形成的假像,在物体材质为金属且表面存在小孔洞时,出现的概率较大,目前暂无有效的方法 (潜在可能解决的一个方向是线偏振)

3D视觉

4 行业浅析

从线激光3D相机到3D视觉产业,再到整个机器视觉的产业链图谱,如下: 1)上游是基础器件的生产商,如镜头、图像传感器、算法平台等; 2)中游为视觉系统制造商,如 ToF相机、线激光3D相机、结构光相机等; 3)下游则是围绕中游提供的视觉系统,深入到各个行业的系统集成商,如3C行业的缺陷检测、汽车制造的质量控制等 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大战略的推进,整个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尤其是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会大大加快,替代过程会先从产业链的下游,再到中游,最后扩展到上游

3D视觉

以线激光3D相机为例,在 2015年以前,第一梯队主要是Keyence、LMI、Cognex等国外品牌,第二梯队有SICK、米铱、SmartRay等众多国外厂家,国内鲜有成规模的企业与之竞争。 然而,到了 2020年左右,国内涌现出了深视智能、中科行智等一批国产厂商,虽然暂时不能完全替代第一梯队,但已经对第二梯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由此,预测在未来的 5-8年内,机器视觉行业内将会出现不止一家独角兽企业,完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面整合,对当前第一二梯队的国外品牌形成全面的冲击,至少完成50%以上的国产化替代。 未来机器视觉行业内,独角兽企业的形成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做某行业系统集成的下游企业,在业务拓展到一定规模后,反过来向上收购中游的3D视觉企业,最后把触手伸向上游的基础器件厂家,完成全产业链的整合; 另一种则是,中游的视觉系统企业,在给下游企业提供视觉设备时,逐渐积累了具体行业内的应用经验,从而引入新的业务,形成对原来下游企业的成本优势,从而完成产业链的整合。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