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嵌入式系统的三种主流协议

嵌入式技术

1368人已加入

描述

一、简介

嵌入式系统依靠各种协议进行有效的数据交互。本文深入了解并全面比较了三种著名的协议:串行外设接口 (SPI)、内部集成电路 (I2C) 和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 (UART)。这些协议中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目的,并具有独特的规范和操作原理。了解这些技术对于参与电子设计或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任何人都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协议通常构成此类系统内设备通信的支柱。它们支持微控制器和各种外围设备(例如传感器、存储设备和显示模块)之间的交互,每种设备都有独特的数据传输需求。通过探索他们的工作原理,

2. 什么是SPI(串行外设接口)?

SPI 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接口规范,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短距离通信。它促进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之间的全双工通信。该接口以其简单性和高效性而著称,使其成为许多嵌入式系统设计人员感兴趣的选择。

SPI 基于四个基本线路:主输出从输入 (MOSI)、主输入从输出 (MISO)、串行时钟 (SCLK) 和从选择 (SS)。MOSI 线将数据从主设备传送到从设备,而 MISO 线则在相反方向上传送数据。由主设备控制的 SCLK 线对通信进行调节,而主设备使用 SS 线来选择要与之通信的从设备。

2.1. 起源和基本原理

SPI协议是由摩托罗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SPI旨在为微控制器和外设之间提供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数据交换方式。

从本质上讲,SPI 通信依赖于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从而实现全双工通信。每个传输至少由两个设备组成:一个主设备,用于发起和控制通信;以及一个从设备,用于响应主设备。

在典型的 SPI 传输中,主设备在 SCLK 线上生成时钟信号,并通过将其 SS 线设置为低电压电平来选择从设备。然后主设备和从设备同时交换数据,主设备通过 MOSI 线路向从设备发送数据,从设备通过 MISO 线路向主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根据需要持续多个时钟周期,主设备最终通过将所选从设备的 SS 线返回到高电压电平来结束通信。

通过控制时钟信号和 SS 线,主设备可以决定通信速度并选择与哪些设备进行交互,从而使 SPI 成为一种本质上灵活且高效的数据交换方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 SPI 局限性包括缺乏内置错误检查机制以及每个从设备需要专用 SS 线。

2.2. SPI通讯协议

SPI 通信协议围绕同步数据交换,其中数据传输与共享时钟信号相关联。主设备在SCLK线上产生时钟信号,确保数据传输和接收同步。数据分别在 MOSI 和 MISO 线路上移入和移出,从而实现同时全双工通信。

为了启动通信,主设备通过将其 SS 线拉低来选择从设备。然后主设备在 MOSI 线上向从设备发送数据,同时在 MISO 线上从从设备接收数据。该过程根据需要持续多个时钟周期,主器件通过将所选从器件的 SS 线返回到高电压电平来终止通信。

SPI 通信速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时钟频率。例如,4 MHz 的时钟频率可实现 4 Mbps 的最大数据速率。这种高数据传输速率使 SPI 成为需要快速高效数据交换的应用的绝佳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SPI 系统中的每个从设备都需要来自主设备的专用 SS 线。在可用 GPIO 引脚数量有限的资源受限环境中必须考虑此限制。

另一个考虑因素是 SPI 缺乏内置的错误检查机制。因此,可能需要在软件级别实施额外的错误检查和处理过程以确保数据完整性。

2.3. SPI的优点和缺点

在评估 SPI 对不同应用的适用性时,了解 SPI 的优点和缺点至关重要。以下是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2.3.1. SPI的优点:

SPI 具有多种优势,使其成为嵌入式系统中通信的流行选择。这些优势包括|:

  • 高速数据传输: 凭借其同步通信机制,SPI 可实现快速高效的数据传输,非常适合需要高速通信的应用。与 UART 和 I2C 等其他串行通信协议相比,SPI 提供明显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例如,时钟频率为 10 MHz,每次传输 8 位,可实现的最大数据速率为 10 Mbps。这允许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快速交换数据,从而增强整体系统性能。
  • 全双工通信: SPI 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它能够支持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当主设备在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 (MOSI) 线上向从设备发送数据时,它可以在同一时钟周期内通过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 (MISO) 线路从从设备接收数据。这种全双工功能在实时双向数据交换至关重要的应用中特别有利,例如传感器接口或数据采集系统。
  • 多功能性和易于实施: SPI 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使其在各种嵌入式系统中相对容易实施。该接口可以使用微控制器中的专用硬件模块集成或以软件实现,具体取决于应用的具体要求。其简单的设计和明确定义的通信协议简化了开发过程,减少了时间和精力。此外,许多微控制器提供内置 SPI 外设,无需额外的外部组件。
  • 任意数据大小: SPI 对传输的数据大小没有限制。主设备可以根据需要继续移出数据,从而允许传输任意长度的数据。此功能在需要传输大量数据的场景(例如内存或显示界面)中尤其有用。此外,SPI支持不同的数据格式,包括8位、16位甚至自定义的数据格式,提供了满足各种数据要求的灵活性。
  • 支持多个从设备: SPI 允许同一总线上的一个主设备和多个从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每个从设备都分配有一条专用的从设备选择 (SS) 线,主设备可以控制该线来选择所需的从设备进行通信。这使得系统能够使用单个 SPI 总线与多个外设(例如传感器、执行器或存储芯片)交互,从而简化系统设计并减少所需的通信接口数量。

2.3.2. SPI的缺点:

尽管有其优点,SPI 也有一些限制和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包括:

  • 缺乏内置错误检查: SPI 的一个显着缺点是缺乏内置错误检查机制。虽然其高速通信是一个显着的优势,但它也为由于信号噪声、时钟抖动或电压尖峰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数据错误留下了空间。在数据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系统中,可能需要在软件级别实施额外的错误检查和处理过程。这可能涉及校验和、CRC(循环冗余校验)或数据包确认机制等技术,以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
  • 可扩展性有限: 随着 SPI 总线中设备数量的增加,所需从机选择 (SS) 线的数量也会增加,因为每个从机设备都需要来自主机的专用 SS 线。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这会很快耗尽可用通用输入/输出 (GPIO) 引脚的数量。此外,更多数量的设备可能会导致功耗和总线复杂性增加。因此,在设计基于SPI的系统时,必须仔细考虑从设备的数量和可用资源。
  • 不适合长距离通信: 虽然 SPI 擅长嵌入式系统内的短距离通信,但它不太适合长距离通信。随着速度的增加和距离的增加,SPI 变得更容易受到信号衰减、电磁干扰和时序问题等问题的影响。对于长距离通信,通常首选速度较慢但更强大的协议,例如 RS-485 或 CAN,因为它们是专门为克服这些挑战而设计的。
  • 功耗: 在电源效率至关重要的应用中,SPI 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与 I2C 等其他通信协议不同,由于 SPI 的同步特性以及每个从设备需要额外的 SS 线,因此 SPI 通常需要更多功率。这可能是电池供电设备或优先考虑降低功耗的应用中的一个问题。应采用谨慎的电源管理技术来减轻此限制,例如在不使用时选择性地启用或禁用从属设备。

3. 什么是I2C(内部集成电路)?

内部集成电路(I2C)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最初由飞利浦半导体(现为恩智浦半导体)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发。它专为同一电路板上不同组件之间的短距离板内通信而设计,从而实现信息交换。I2C 利用时钟信号进行同步,并提供独特的功能,允许多个主设备和从设备在单个通信设置上共存,从而实现灵活而复杂的架构。该协议利用两条双向开漏线,称为串行数据线 (SDA) 和串行时钟线 (SCL),它们通过电阻上拉并由 I2C 总线上的所有设备使用。总线上的设备可以充当发送器(主机)或接收器(从机)。3.1。起源和基本原理

I2C 协议由飞利浦半导体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作为一种简单的板内通信解决方案,由于其简单性和高效性而获得广泛采用。I2C 缩写代表内部集成电路,强调其促进同一板上不同集成电路 (IC) 之间通信的目的。

I2C 通信的基本原理围绕“主设备”和“从设备”的概念。主设备通过提供时钟信号并控制整个传输过程来发起通信,而从设备则响应主设备的请求并参与数据交换。

I2C 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其寻址系统,其中连接到 I2C 总线的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主设备使用该地址与其进行通信。这种寻址方案允许多个设备在总线上共存而不会发生冲突,从而促进高效可靠的通信。

I2C 通信通过两条线进行:串行数据线 (SDA) 和串行时钟线 (SCL)。SDA线负责承载数据,而SCL线提供同步数据传输的时钟信号。此设置简化了连接过程并支持并发传输和接收数据。I2C 中的数据传输是面向位的,每个字节由八个数据位组成。

作为一种多主协议,I2C 允许多个主设备连接到总线。这种灵活性使任何主站都可以发起通信,从而使该协议适合复杂的系统。此外,I2C 还结合了总线仲裁和冲突检测机制,以确保多个主设备同时控制总线时的有序通信。这种稳健性有助于提高 I2C 作为通信协议的多功能性和可靠性。

3.2. I2C通讯协议

嵌入式系统

I2C 通信协议遵循主从配置,其中一个或多个主设备控制一个或多个从设备。主设备提供时钟信号并发起通信,从设备响应主设备的请求并参与数据交换。I2C 中的通信是双向的,允许主设备和从设备发送和接收数据。

I2C 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其两线接口,包括串行数据线 (SDA) 和串行时钟线 (SCL)。SDA线负责数据传输,而SCL线提供时钟信号,保证设备之间的同步。两条线路都是双向的,允许数据双向流动。它们是漏极开路的,这意味着设备可以将线路拉低(0 伏)以指示逻辑“0”,或让它浮高(高达指定电压,通常为 3.3V 或 5V)以指示逻辑“1”。上拉电阻是必要的,以确保当没有设备主动将线路拉低时,线路返回到高状态。

在 I2C 事务中,主机通过创建 START 条件来启动该过程,在 SCL 线为高电平时将 SDA 线拉低。该信号提醒总线上的所有设备传输即将开始。然后,主设备发送它想要与之通信的从设备的 7 位或 10 位地址,并附有一个指示是否打算写入从设备 (0) 或从从设备读取 (1) 的位。

收到地址后,被寻址的从机通过在下一个时钟脉冲期间将 SDA 线拉低来确认接收。一旦主机收到此确认,它就可以继续发送或接收数据。每个数据字节后面都有一个确认位。当主机完成数据的发送或接收时,它会产生一个停止条件,在该条件下,它会释放SDA线以使其变为高电平,而SCL线保持高电平。

为了保持总线的完整性,I2C 协议采用了错误检查措施。其中包括在多主系统中使用确认位以及仲裁和冲突检测机制。即使多个主设备争夺总线控制权,这些功能也能确保通信平稳可靠。

I2C支持不同的速度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标准 I2C 设备通常支持高达每秒 100K 位的数据速率。快速模式设备可将其扩展至每秒 400K 位,而高速设备可实现高达每秒 3.4Mbits 的数据速率。这些不同的速度模式使 I2C 能够满足各种设备的需求,从较慢、低功耗的组件到更快、更复杂的设备。

3.3. I2C的优点和缺点

3.3.1. I2C的优点

  • 简单性和线路效率: I2C 仅使用两条线路(SDA(串行数据线)和 SCL(串行时钟线))提供简单而高效的通信解决方案,而与总线上的设备数量无关。这种简单性降低了电路设计的复杂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PCB(印刷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和走线数量,从而节省了成本并实现了紧凑的系统设计。
  • 多主多从配置: I2C支持多主多从配置,允许多个主设备与同一总线上的多个从设备进行通信。这种灵活性使得分布式处理架构的实现成为可能,其中多个微控制器、传感器和其他外设可以无缝地交换数据。它促进复杂嵌入式系统内的并行通信通道和实时数据交换。
  • 寻址方案: I2C 采用内置寻址方案,可实现主设备和指定从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无需额外的线路来选择设备。每个 I2C 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通常为 7 或 10 位长,可实现高效的数据路由,并且无需手动配置或外部解码逻辑。该寻址方案在单个总线上支持多达 128 个(7 位寻址)或 1024 个(10 位寻址)设备。
  • 速度模式: I2C 支持不同的速度模式,以适应各种设备和应用。标准模式(高达每秒 100K 位)适合速度较慢的外设和低功耗组件。快速模式(高达每秒 400K 位)可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使其适合中速设备。高速模式(高达每秒 3.4Mbits)可满足需要设备之间快速数据交换的高性能应用程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速度模式取决于系统的具体要求。
  • 同步通信: I2C 是一种同步通信协议,这意味着它依靠时钟信号来同步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设备产生时钟信号,保证精确的时序协调。这种同步可以实现可靠、准确的数据传输,这对于数据完整性至关重要的应用至关重要。I2C 的同步特性简化了通信接口的设计并有利于错误检测和纠正。

3.3.2. I2C的缺点

  • 距离限制: I2C 主要设计用于单个电路板内或位置较近的组件之间的短距离通信。总线的电容和上拉电阻的电阻限制了可实现的最大通信距离。随着 SDA 和 SCL 线长度的增加,总电容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上升时间变慢和潜在的信号衰减。对于长距离通信,其他协议,如 UART(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或 SPI(串行外设接口)可能更合适。
  • 速度限制: 虽然 I2C 支持不同的速度模式,但其高速模式(高达每秒 3.4Mbits)可能与 SPI 等其他协议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匹配。需要极高速通信的应用程序可能会受益于提供更快数据速率的替代协议。然而,在选择通信协议时,考虑速度、复杂性和系统要求之间的权衡非常重要。
  • 上拉电阻: I2C 需要使用连接到 SDA 和 SCL 线的上拉电阻。这些电阻器维持总线上默认的高逻辑电平。选择适当的电阻值对于确保可靠的信号电平和正确的总线操作至关重要。电阻值不足或过高都会影响信号完整性并导致通信错误。上拉电阻值的计算取决于总线电容、所需上升时间和电源电压等因素。
  • 寻址限制: I2C 协议支持有限数量的唯一地址,通常为 7 或 10 位长,这限制了可连接到单个总线的设备的最大数量。在设备数量较多的场景下,可能会出现地址冲突,需要采取地址复用或协议转换器等额外措施来克服限制。仔细规划和考虑设备寻址方案对于避免冲突并确保成功通信至关重要。
  • 时钟拉伸: I2C 允许从设备在数据传输期间通过称为时钟拉伸的机制减慢主设备的时钟信号。虽然时钟拉伸可确保同步并防止数据丢失,但它可能会引入时序延迟,从而影响整体系统性能,尤其是在时间关键型应用中。正确处理时钟拉伸并理解其对系统时序的影响对于可靠的 I2C 通信非常重要。

4. 什么是UART(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

UART 是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的缩写,是广泛用于异步串行通信的基本硬件通信协议。它作为微控制器和外围设备之间的重要接口,促进通过串行传输的数据交换。

UART 的核心是将来自处理器的数据字节转换为连续的数据位流,然后通过单条通信线路串行传输。类似地,传入的数据以相反的顺序转换以供接收设备处理。与同步通信协议不同,UART 不依赖共享时钟信号来进行数据同步。

通过 UART 传输的每个数据字都由各种组件组成。它以起始位开始,指示数据帧的开始。数据位跟随起始位并代表正在传输的实际信息。可选奇偶校验位可用于错误检测,使接收器能够识别并纠正传输错误。最后,一个或两个停止位标记数据帧的结束,在传输下一帧之前提供必要的时间间隙。

UART 在嵌入式系统中无处不在,在工业自动化、电信、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不同领域都有应用。它们在微控制器与传感器、显示器、内存模块和无线收发器等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 起源和基本原理

UART 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的早期,当时独立的 UART 芯片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发出来。随着集成电路的进步,UART 功能被集成到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中,从而实现更紧凑、更高效的实施。

UART 基于两个移位寄存器之间的交互进行操作:发送移位寄存器 (TSR) 和接收移位寄存器 (RSR)。该过程从处理器将一个字节的数据写入发送保持寄存器(THR)开始。然后,数据被传输到发送移位寄存器 (TSR),在那里进行串行化,将其转换为包含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的连续位流。

串行化数据通过传输数据 (TXD) 线以波特率发生器确定的速度逐位传输。波特率发生器由可编程时钟源驱动,设置数据传输率,通常称为波特率。在接收端,UART 设备捕获来自接收数据 (RXD) 线的传入位,在接收移位寄存器 (RSR) 内执行反序列化,并将数据字节存储在接收缓冲寄存器 (RBR) 中,以供后续处理。处理器。

UART 的硬件实现可实现高效、自主的数据传输,减轻处理器处理低级通信任务的负担。UART 通信的这种异步特性使处理器能够专注于执行更高级别的功能,并增强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响应能力。

4.2. UART通讯协议

嵌入式系统

UART通信协议的特点是通过两条专用线发送和接收数据:发送(TX)线和接收(RX)线。与依赖共享时钟信号的同步通信协议不同,UART 以异步模式运行,两个通信设备在启动通信之前必须就波特率达成一致。

UART 数据帧由多个组件组成。它以起始位开始,该起始位始终设置为逻辑低 (0),并用作指示数据帧开始的信号机制。在起始位之后,实际数据位以顺序方式传输,范围从 5 到 9 位,具体取决于配置。可以包含一个可选的奇偶校验位,用于错误检测和纠正目的。奇偶校验位允许接收器通过检查奇偶校验错误来验证接收数据的完整性。

在数据位之后,一或两个停止位标记数据帧的结束。这些停止位始终设置为逻辑高 (1),并在连续数据帧之间提供时间间隙,确保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正确同步。

在数据传输期间,UART发送器将传输线从空闲状态(逻辑高)拉至起始位(逻辑低),指示数据帧的开始。然后接收器以商定的波特率读取后续位。接收到数据位后,接收器预计会遇到设置为逻辑高的停止位。如果接收到的位不高,则表明传输错误。

UART 通信的显着特征之一是其全双工性质,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是通过单独的发送和接收线路实现的,允许双向数据流。此外,UART通信协议支持设备到设备通信,无需主从配置,适合各种应用。

凭借其简单性、多功能性和广泛采用,UART 仍然是嵌入式系统领域的重要通信协议,并在微控制器和外围设备之间实现无缝数据交换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4.3. UART的优点和缺点

4.3.1. UART的优点

  • 实施简单方便: UART 通信实施起来很简单,只需要两根线即可实现完整的双工数据传输(TX 和 RX 线)。这种简单性使得系统设置变得简单且经济高效,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中。
  • 全双工通信: UART 可同时接收和传输数据,从而有效利用通信线路。两个设备都可以独立发送和接收数据,无需显式握手。
  • 独立操作: 没有时钟信号简化了接线,并允许设备独立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步问题。每个设备都基于其内部时钟运行,使得 UART 非常适合设备具有不同时钟源或时钟同步具有挑战性的应用。
  • 支持更长的数据帧: UART 支持具有 5 至 9 个数据位的数据帧,提供了在特定应用中适应不同数据大小的灵活性。当处理非标准数据格式或需要大量位数来表示数据时,此功能特别有用。
  • 点对点通信: UART 有助于两个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无需主设备或从设备配置。它允许点对点通信,使设备能够在没有中央控制单元的情况下无缝交换数据。这使得 UART 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或设备互连等应用。

4.3.2. UART的缺点

  • 同步要求: UART 的异步特性需要将接收器和发送器预设为相同的波特率,以便正确传输数据。在数据速率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或设备以不同时钟速度运行时,此要求可能不切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措施,例如动态波特率调整或流量控制协议。
  • 潜在的同步问题: 如果通信设备的系统时钟存在变化,则缺乏专用时钟线可能会导致同步问题。时钟漂移或时钟源不一致会导致时序错误并影响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 有限的错误检测: UART 的错误检测仅限于奇偶校验,奇偶校验会向数据帧添加一个额外的位以用于错误检测。然而,奇偶校验只能检测奇数或偶数个位错误,并且不如循环冗余校验 (CRC) 等更高级的错误检查方法强大。此限制可能会导致未检测到的错误,特别是在容易出现高水平噪声或干扰的环境中。
  • 缺乏寻址: UART 本身并不支持寻址,这使得在同一总线上本地容纳多个设备变得具有挑战性。如果没有寻址,总线上的所有设备都会接收传输的数据,需要额外的机制(例如基于软件的寻址)来区分和处理预期数据。
  • 速度有限: UART 的速度受到其设计和实现的限制。虽然这种限制对于慢速通信系统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高速应用来说可能是一个重大限制。例如,标准 UART 接口可能支持每秒 115200 位的最大速度(波特率),这对于某些高速应用(如实时系统或高速数据记录)可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替代通信协议或更高速的接口(例如 SPI 或以太网)可能更合适。

5. 详细比较:SPI、I2C、UART

5.1. 速度和数据吞吐量

速度

在比较原始数据速度时,SPI 成为三者中最快的协议。它的时钟速度高达 10 MHz,并且可以在某些微控制器上实现更高的速度。接下来是 I2C,提供 100 kHz 的标准模式运行速度、400 kHz 的快速模式以及速度高达 3.4 MHz 的高速模式。另一方面,UART 通常以 9600、19200 或 115200 比特每秒 (bps) 等速度运行,使其成为三者中最慢的。

数据吞吐量

数据吞吐量不仅受到速度的影响,还受到速度利用效率的影响。SPI是全双工协议,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效率很高。此外,由于 SPI 不使用寻址,因此避免了传输地址字节的开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吞吐量。

相比之下,I2C 作为半双工协议运行,在其通信中包含地址和确认位。尽管时钟速度不错,但这会带来额外的开销并降低数据吞吐量。虽然 I2C 确实支持多主机设置,但仲裁和冲突检测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有效数据吞吐量。

UART 与 SPI 类似,作为全双工协议运行。然而,它通常以较慢的速度运行。此外,UART 在每个数据帧中包含起始位和停止位以实现同步,这会增加开销并降低有效数据吞吐量。

5.2. 能量消耗

在嵌入式系统中,特别是在电池供电的应用中,考虑通信协议的功耗至关重要。SPI 的功耗

SPI 具有高时钟速度和全双工通信,通常会导致更高的功耗。每次数据传输都涉及时钟脉冲,时钟速度越高,消耗的功率就越多。此外,SPI 需要多条线路进行通信,每条线路都会增加功耗。不过,SPI 确实有一个优点:它不一定需要在数据和时钟线上加上拉电阻,这与 I2C 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功耗。建议查阅所使用的特定 SPI 设备的数据表以了解详细的功耗规格。I2C 的功耗

由于速度较慢,I2C 的功耗比 SPI 低。此外,其两线配置需要维护的线路更少,从而降低了静态功耗。然而,I2C 中数据和时钟线上需要上拉电阻,这会增加其功耗。I2C的功耗根据上拉电阻值和总线电容等因素而变化。对于精确的功耗数据,建议参考 I2C 器件的数据表。

UART的功耗

UART 的功耗通常低于 SPI 和 I2C,主要是因为其数据速率较慢。每单位时间的转换越少,动态功耗就越低。然而,在空闲模式下,UART 可能会消耗更多功率,因为它将线路保持在逻辑“高”状态。然而,许多 UART 实现都包含省电模式,例如睡眠模式,当 UART 不主动传输时,该模式可显着降低功耗。详细功耗信息建议参考具体UART器件的数据手册。5.3.复杂性和易于实施

在系统中实现通信协议的复杂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要连接的设备数量、错误检查的需要、硬件支持的可用性以及编程支持的级别

SPI 的复杂性和易于实施

SPI 实现属于中等复杂度范围。每个设备需要四根电线,这会使硬件设计变得麻烦,特别是当涉及多个设备时。然而,只要一次只有一个设备进行通信,无需寻址就可以使代码实现变得简单。值得注意的是,SPI 通常需要更多的软件控制,特别是在处理多个设备时,因为微控制器必须管理单独的片选 (CS) 线。使用 Arduino 或类似的微控制器可以通过社区提供的可用库和示例代码来简化流程。

I2C 的复杂性和易于实施

I2C 在复杂性和易于实现之间取得了平衡。其两线接口简化了硬件设计,尤其是在涉及多个设备的设置中。然而,其寻址方案以及启动和停止条件的管理增加了软件方面的复杂性。尽管如此,I2C 的内置错误检查功能(例如确认 (ACK) 位和仲裁)可以简化鲁棒通信系统的设计。参考特定 I2C 设备的数据表并利用 Arduino 或其他微控制器的可用 I2C 库可以帮助实现过程。

UART 的复杂性和实施的简易性

UART 接口是实现起来最简单的接口之一,使其成为直接点对点通信的有吸引力的选择。两线接口由发送线和接收线组成,设置简单,并且缺少时钟信号简化了时序问题。然而,UART 缺乏内置的错误检查机制。因此,如果需要错误检查,则必须考虑额外的软件复杂性。此外,使用 UART 进行多设备通信并不像使用 SPI 和 I2C 那样简单,因为它通常需要额外的硬件或复杂的软件层来实现。参考特定 UART 设备的数据表并利用 Arduino 或其他微控制器的可用 UART 库可以帮助实现过程。

6. 实际应用和用例

6.1. SPI应用

实时系统

在低延迟通信至关重要的实时系统中,SPI 的全双工同步操作可提供所需的性能。例如,在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中,通常需要从模数转换器 (ADC) 读取数据,同时将数据写入数模转换器 (DAC)。SPI 的快速、并发数据传输和接收能力使其成为此类应用的合适选择。

此外,在实时控制系统中,例如机器人系统或工业自动化,SPI可用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各种外设之间的高速通信。这样可以有效交换传感器数据、控制信号和执行器命令,从而实现精确、及时的系统响应。

数据流

SPI 也常用于数据流应用,特别是在多媒体和音频/视频处理领域。一个这样的例子是将音频或视频数据传输到编解码器。鉴于其高速数据传输速率,SPI 可以轻松处理高比特率数据流。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某些媒体播放器中的 MP3 音频解码,其中解码的音频数据使用 SPI 从微控制器发送到 DAC。

此外,SPI 的全双工特性允许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使其适合实时音频处理应用。例如,在音频混合器或数字音频工作站中,SPI 可用于在不同处理模块之间交换多个音频通道或与外部音频接口连接。

SD 卡和 LCD

SPI 协议广泛应用于 SD 卡和液晶显示 (LCD) 模块等外设。对于 SD 卡,SPI 允许高速数据写入和读取,这对于需要大量数据存储的应用至关重要。这在物联网(IoT)系统中尤其重要,其中数据记录和存储对于捕获和分析传感器数据至关重要。

同样,LCD 模块通常利用 SPI 进行快速数据传输,以实现快速屏幕刷新,从而实现动态和响应式显示更新。这对于需要实时信息显示的应用尤其重要,例如医疗设备、工业控制面板和消费电子产品。

6.2. I2C 应用

传感器集成

I2C 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将各种传感器集成到系统中。传感器通常以相对较低的速率输出数据,因此 I2C 的速度绰绰有余。例如,气象站或可穿戴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或加速度计通常采用 I2C 将数据传输到微控制器。这简化了设计,因为只需两根电线即可连接多个传感器。

此外,I2C 对多主配置的支持可实现复杂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和中央处理单元 (CPU) 之间的高效通信。CPU 可以通过顺序寻址并检索所需信息来访问来自多个 I2C 设备的传感器数据,从而实现全面的环境监测和控制。

低速外围设备

I2C 协议经常用于连接需要与微控制器进行可靠通信的低速外围设备。这些设备可包括数字电位计、EEPROM、实时时钟和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例如,通过 I2C 连接的数字电位器可用于控制音频放大器的音量。在这种情况下,I2C 的速度(在快速模式下高达 400kHz 或 1MHz)足以满足该目的,并且在同一总线上轻松连接多个设备是一个显着的优势。

此外,I2C 对时钟拉伸的支持允许外围设备在需要更多时间处理数据或完成操作时暂时减慢总线速度。此功能可确保微控制器和外围设备之间可靠且同步的通信,从而增强整体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机载通讯

I2C 也是设备不同组件之间板载通信的常见选择,例如主板上或嵌入式系统内不同 IC 之间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组件之间的距离较短,使得 I2C 相对较低的速度不再是问题,而它仅用两条总线连接多个设备的能力在降低布线复杂性方面提供了显着的优势。

例如,在复杂的 IoT 设备或智能家居自动化系统中,I2C 可用于在微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和显示模块之间建立通信。这可以实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无缝数据交换和协调,从而促进高效的控制、监控和用户交互。

6.3. 串口应用

GPS接收器

UART 广泛应用于与 GPS 接收器的通信。GPS 模块通常以与 UART 通信速度兼容的低波特率输出位置信息。具有 GPS 模块的系统通常会使用 UART 来接收位置数据、执行必要的计算或处理,并可能将配置数据发送到 GPS 模块。UART 通信简单的点对点特性以及不需要时钟同步的事实非常适合此类应用。

此外,UART 的灵活性允许与其他导航相关传感器(例如罗盘或陀螺仪)轻松集成,为车辆跟踪、导航系统和无人机 (UAV) 等应用提供全面的定位和方向信息。

微控制器到微控制器通信

UART 也常用于两个微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如果两个设备需要交换适量的数据并且彼此距离相当近,则 UART 是一个可靠的选择。没有时钟线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并可能节省硬件资源。UART可以直接连接两个微控制器,也可以使用蓝牙等无线模块建立连接。

在复杂的系统中,多个微控制器需要协作和共享数据,UART可以用作相互通信通道,实现不同单元之间的同步、任务分配和数据交换。这在分布式控制系统、机器人和物联网应用中经常出现,这些应用需要多个处理单元之间的无缝协调。

调试和诊断端口

在许多嵌入式系统中,UART被用作调试端口。工程师使用这些端口打印调试信息、检查各种系统组件的状态并执行其他诊断任务。例如,在嵌入式设备的启动过程中,有关系统状态的有价值的信息被打印到 UART 控制台。较慢的数据速率和简单的通信协议足以实现此目的,并且不需要额外的时钟信号或同步对于系统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个优势。

UART 作为调试和诊断端口的作用超出了最初的开发阶段。它允许实时监控系统行为、识别潜在问题或错误,并提供用于固件更新或配置更改的界面。这有助于在嵌入式系统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对其进行维护和故障排除。

电脑周边设备

UART 作为 PC 接口的传统在许多现代设备中仍然存在。它可以在老式鼠标、键盘甚至打印机中找到。此外,一些与 PC 接口的现代外设(例如某些类型的传感器或开发板)可能会使用 UART 进行通信,无论是本机还是通过 USB 转 UART 桥接器。它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通信机制,可以以最小的开销轻松实现。

UART与PC的兼容性及其标准化接口使其成为将各种外围设备连接到计算机的便捷选择。从鼠标和键盘等输入设备到显示器和打印机等输出设备,UART 可实现无缝数据传输和控制,确保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可靠且高效的交互。

7. 选择正确的协议:SPI、I2C、UART 速度要求和数据传输速度

选择通信协议时,设备的速度要求是一个关键因素。SPI 在高速数据传输方面表现突出,数据速率通常达到 10 MHz 甚至更高。这使得 SPI 成为需要快速高效数据传输的应用的理想选择。另一方面,UART 更适合低速应用,典型数据速率约为 115200 bps。UART的数据传输速度使其适合需要交换中等数据量的场景。I2C 介于两者之间,在高速模式下提供的最大数据速率为 3.4 Mbps。虽然不如 SPI 快,但 I2C 的数据传输速度仍然足以满足许多应用的需要。

数据完整性和错误检测

确保数据完整性对于通信协议至关重要。SPI虽然缺乏固有的错误检查机制,但通过其全双工通信模式提供即时反馈。这允许接收设备验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相比之下,I2C 和 UART 都具有内置的错误检测机制。I2C 使用确认位来确认每个字节的接收,提供了确保数据完整性的可靠方法。UART 使用奇偶校验位进行错误检测,允许接收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并纠正错误。

设备数量以及多主设备与单主设备

可连接到通信总线的设备数量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I2C 支持总线上的多个设备,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地址。这使得 I2C 非常适合多个传感器或外设需要与中央微控制器通信的应用。SPI 还可以通过为每个设备使用单独的从选择线来容纳多个设备,从而允许根据需要与各个设备进行通信。然而,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管理专用从选择线可能变得具有挑战性,从而导致可扩展性问题。UART 是一种点对点通信协议,如果没有额外的硬件或软件管理,它本身并不支持多个设备。它主要设计用于两个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

功耗和电源效率

功耗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低功耗应用或电池供电的设备中。I2C 具有开漏总线架构,需要上拉电阻来保持信号完整性。与 SPI 或 UART 相比,这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功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通信协议的功耗还取决于其他因素,例如工作频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在高数据速率应用中,SPI 由于其较高的时钟频率可能会消耗更多功率。因此,在评估电源效率时,必须考虑应用的具体要求和限制。

易于实施和硬件资源

实施通信协议的难易程度是另一个关键因素。UART 的实现相对简单,因为它不需要专用的时钟线。然而,缺乏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可能会使软件设计复杂化,特别是在不同制造商的设备之间建立通信时。SPI 需要更多引脚进行通信,通常使用单独的线路进行主输出、主输入和从输出。尽管有额外的引脚,SPI 仍提供了直接且高效的数据传输机制,使其更易于实现。I2C 需要较少的通信线路,并具有可寻址总线上多个设备的优点。然而,对唯一地址的需求以及 I2C 协议的复杂性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带来挑战。此外,

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无论是SPI、I2C还是UART,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所需的数据传输速度、数据完整性需求、要连接的设备数量、功耗限制、实施的难易程度、以及可用的硬件资源。通过仔细评估这些因素,设计人员可以确定符合其应用特定要求的最合适的协议。

八、结论

**#乐享周末分享吧#**通信协议 SPI、I2C 和 UART 在嵌入式系统的操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需要在组件之间进行高效数据交换的系统时,了解这些协议的优点和缺点至关重要。SPI 擅长高速通信,使其适用于快速并发数据传输至关重要的应用。I2C 的优点是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寻址多个设备,从而提供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当需要点对点通信时,尤其是在需要可靠数据传输的较长距离上,UART 脱颖而出。

九. 常见问题 (FAQ)

Q1:SPI如何处理与多个从设备的通信?

在 SPI 中,与多个从设备的通信通过单独的从选择 (SS) 线进行管理。连接到 SPI 总线的每个从设备都有其专用的 SS 线。主设备通过将其 SS 线拉低来选择特定的从设备,从而实现与该特定从设备的数据交换。

Q2:I2C和SPI可以在同一个系统中一起工作吗?

是的,I2C 和 SPI 可以在同一系统中共存,因为它们彼此独立运行。某些组件可以使用 I2C,而其他组件则可以使用 SPI。然而,需要仔细管理共享总线以避免冲突并确保设备之间的正确通信。

Q3:为什么UART不需要时钟线?

UART 不需要专用时钟线,因为它是异步通信协议。发送和接收设备不依赖共享时钟信号,而是就数据传输的预定波特率达成一致。每个数据字节由起始位和停止位组成,允许接收设备识别和解释传入的数据。

Q4:为什么SPI比I2C和UART更快?

由于多种因素,与 I2C 和 UART 相比,SPI 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首先,SPI 在其数据帧中不携带寻址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带宽。其次,SPI以全双工模式运行,可以同时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此外,SPI 使用的时钟速度通常高于 I2C 和 UART,进一步提高了其更快的性能。

Q5:I2C 如何处理总线上的冲突?

I2C 采用冲突处理机制来解决总线上的冲突。如果两个设备同时开始传输,就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发送“1”的设备而另一个发送“0”的设备将失去仲裁。失败的设备检测到冲突并立即停止传输,从而允许获胜的设备继续不间断地通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