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房子”亮相东博会,东方式生活凭什么走向世界?

描述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

人类几千年的建筑史表明,建筑总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科技水平,并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源远流长的中国居住文化,曾经深入地影响了多个地区。比如日本门窗的推拉型设计,就源于中国前五代;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席居”传统,也从中国发源而来;中国瓷器、家具更是在明清时期,作为“奢侈品”远销至东南亚、印度、欧洲……

智能家居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现代技术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反而节节高升。不过,9月16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成果展同期举办。在展会上,华为作为智能化建筑赋能领域的排头兵,携稳定可靠、灵活普适的“1+2+N”空间智能化解决方案亮相成果展,展示绿色节能、安全呵护、健康舒适的“好房子”样板,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中国答案”。

放眼世界,建筑业是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力板块,而中国空间智能化的最新科技成果,似乎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和参照系,展现出现代中国在建筑先进性和居住文化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不妨从东博会这一场交流盛会说起,看看中国空间智能化的进展究竟如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在如何改变居住体验?又会给建筑业转型带来哪些启发?

冷暖之间,建筑化蝶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建筑业需要一个“中国答案”?

走进东博会,会发现建筑业正处于冷热交替的蝶变时刻。

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建筑业进入存量时代,将开启全新的商业周期,给建筑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带来了转型的紧张感,加上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让建筑业从“热带”到“温带”,开始感受到一些凉意。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重视客户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建筑行业接下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商业建筑,过去高歌猛进时,行业房企普遍持有“重开源(营销)、轻节流(成本)”的短视观念,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成本管控模式总体比较粗放,进入红海、微利周期,全周期降本的需求迫在眉睫。商业建筑的运营方、开发商、管理者,也开始重视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以抵御成本增加的压力。

但另一方面,东博会的市场需求也反映出,大众对居住体验的需求依然炙热,建筑业仍蕴藏着增长空间。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数智时代,住宅商业用户的需求体验依旧没有被完全满足,依然对技术、居住体验升级,拥有长期的热忱,这无疑为建筑业提供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而广阔的市场。

用户层面: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数字原生代,逐步成为建筑行业的消费主力人群,对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是非常刚性的。我们很容易发现年轻人看到黑科技的智能家居产品或体验方案时,依然会充满好奇心的两眼放光。

产业层面:《数字建筑: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指出,目前全球建筑业科技含量低,科技投入不足1%,全球建筑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仅高于农业。

“补短板,促增长”,几乎是当下国家的主流选择,比如文莱正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建筑业是其重点转型方向,老挝的基础设施条件欠佳,建筑业正在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而我国,建筑智能化也成为政策红利的市场。近年来,中国住建领域正在构建“让人民住上更好房子”和“提高住房品质”为核心的住房建设与发展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空间智能化是重要支撑。

所以说,建筑业基本盘的潜力仍在,需要一场蝶变。

就像中国科技整体走向世界前列一样,中国空间智能化的探索,也开始引领产业创新的转变方向。其中,技术先锋的华为在做什么,自然成为各国观众关注的焦点。

里外兼顾,华为破局

智能化转型,成为建筑业“保暖御寒”的铠甲。而这次东博会,华为带来的空间智能化实践,就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方案”的“面子”和“里子”。

先说“面子”。建筑业智能化缘起于海外,1984年美国都市办公大楼就成为全球首座“智能型建筑”,可以对楼内的空调、供水、消防、防盗、照明、供配电系统等进行自动化综合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美一直引领智能建筑市场。问题来了,用户越来越注重产品和体验的差异化,面对千人千面的需求,中国乃至东盟国家的用户个性化需求要被深入满足,就需要本土化品牌对产品技术不断打磨。

所以,必须有智能化转型的“中国方案”,是东博会上中国建筑业的“面子”。

再说“里子”。归根结底,建筑智能化是要靠居住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品质,来激发用户兴趣的,技术是最核心的“里子”。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困难却不少,比如智能化系统的研发复杂、周期长、质量不可控,多个供应商导致一堆系统烟囱,用集成代替了融合,没有从业务全局的角度实现完全彻底的互联互通,用户体验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智能化解决方案投入使用后,持续迭代运维跟不上……

我们知道,华为擅长从底层技术来进行突破,建筑业也不例外。借助东博会的契机,华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空间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

通过“1+2+N”解决方案,华为破解了空间智能化过程中连接、交互、生态三大难题,给出了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华为样板”,成为好房子标准。

其中,两点可以说明中国空间智能化的技术先进性,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建筑业提供参考:

智能家居

 

一是连接的高稳定。华为首创高集成可扩展的全屋智能主机,有线PLC带来了99.99%稳定度,极端条件下断网不断联,后装方案借助Wi-Fi6+实现高速抗干扰覆盖,为智能家居设备的协同提供了必要的网络基础。

二是交互的高智能。华为方案首次引进了企业级专业安防摄像头,实现了AI周界检测功能。实现多场景的无感智能体验、交互智慧化、设备联网化、生态多元化与空间互联化,普遍适用于住宅、酒店、学校、医院、办公、会议等各类空间类型,超越当下业界的所有厂家。

那么,对于需要“里子”的普通居住者或商业客户来说,空间智能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降本增效,技术的温度

此次东博会的华为展台,生动具象地呈现了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的多种微观能力。

对于居住用户来说,通过“1+2+N”解决方案,惬意便捷的智能体验,覆盖家的不同角落,可以让“回家”这件事变得很不一样。比如进门入户时,主机中控屏,作为“全屋总指挥”,快速将空气、阳光、水等家居条件进行动态预判和调节,瞬间切换到舒适温馨的居家氛围里。

用餐时间,AI超感传感器主动感知就座,触发就餐场景,灯光调整到高饱和,让食材更加鲜艳、有食欲。餐后暖光色调的灯光照亮重点区域,四周略暗营造出温馨舒适,休闲、喝茶、闲聊,使家人朋友待客时充满松弛感。

日常休闲,中控屏+子系统会一键生成客厅空间的细分场景。比如全屋音乐子系统,通过音乐跨空间流转,让心仪的音乐陪伴式、沉浸式环绕你。还可以自己编辑和保存专属场景,比如喜欢阅读的用户,设定好舒适的灯光、音乐、温度、窗帘开关等,一下子进入阅读氛围。

对于住宅、酒店、办公等商业建筑的管理运营方来说,双碳背景下,绿色节能减排,是建筑的硬指标。

2022年3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发布,2022年4月1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强制执行,相关政策举措不断出台,要求日趋明确和严格,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商用建筑的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

华为“1+2+N”解决方案,就通过主机+子系统的智慧协同,对空间能耗进行管理优化,以智能化助力绿色建筑。

首先,易于部署的华为主机+PLC,可以复用墙体内的电力线,无需联网本地可自闭环,可以很快进行存量空间的改造,让办公、酒店、学校快速实现“行为节电模式”,有效节约能耗,满足低碳要求。

此外,华为全屋智能的十大空间子系统,可以远端开启或关闭,让管理方能远程对每个智能空间可视可控,相当于激活了智慧城市的“末梢神经”,综合减少城市能耗。

总结一下,“华为样板”,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创新精神,为国家数字化建设及产业转型贡献智慧,也让中国的“好房子标准”,有望再一次引领潮流。

演变方始,不忘初衷

相信很多人都发现了,最近的建筑业和当下的天气一样,给人夏秋交替、气温变幻的感觉。

建筑业凉了吗?显然不是。建筑业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是为社会、广大民众提供所需的民生工程,也是实实在在的“常青”产业。人们对建筑产品和居住体验,会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

那建筑业还会爆火吗?显然也不是。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指出,房地产业从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市场供需关系转换,许多城市的住宅/商业建设已经逐步饱和,未来的建筑业不再是激进的大拆大建,而是温和的城市更新。

建筑业从“热带”回归到了“温带”, 更加重视客户需求,重新打造居住产品,比起爆火或者凉凉,或许地处“北温带”的建筑业,更能满足大众对“好房子”的期待,带来居住体验的又一次升级。

产业演变的速度在加快,但空间智能化的能力却易学难精。

看起来,把OT、IT、终端的多重技术能力集成在一起,释放到居住空间当中,市面上有各种技术和应用可以拿来,谁都能做。但是,将需求、技术、服务、产品、生态等真正融合,深入匹配用户需求,做精做深做透,却很难。

建筑业转型,必须抓住空间智能化的基本逻辑。从“华为样板”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三重逻辑的尊重:

第一,尊重建筑业的复杂性,生态开放。

建筑是一个产业链非常复杂的行业,上下游涉及的产业众多,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和生态伙伴都参与智能化的进程,才能真正挖掘出产业链上的需求,引导出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华为全屋智能采用生态化的运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到鸿蒙生态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一体化的使用体验。

第二,尊重数字技术的落地现实,技术融合。

空间智能化,是IT、OT、AI、云等多种技术的结合,必须有充沛且持续的技术供给。华为将多种技术优势,不断投掷到空间智能化解决方案中。比如充分利用鸿蒙系统的AI大模型和意图框架,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正是技术红利的释放,支撑产品的差异化,让“中国答案”得以领先。

第三,尊重广大用户的实用需求,快速迭代。

如果不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企业为了智能而智能,盲目地将一些能力应用到建筑空间中,很容易导致一些系统方案华而不实,实用性偏低,不够落地。

以华为全屋智能为例,比传统企业更了解互联网消费者的习惯,系统快速迭代演化,不断打造更多新的业务场景,满足大众用户对空间智能化的想象,以及对产品和服务常用常新、持续升级的期待。

从此次东博会,我们可以相信,空间智能化一定是整个建筑业继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善于用技术破局的华为,成为那个点燃希望之火的火炬手,温暖转型期的建筑企业,为用户带来居住的更多可能,也让数智时代的“中国好房子标准”,有望在世界的更多角落,开始点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