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漏级没有密勒效应?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为什么共漏级没有密勒效应?

共漏级(Common Emitter Configuration)和密勒效应(Miller Effect)是两个非常常见的电子电路中的概念,它们都是由美国电学家John M. Miller提出的。但是,它们之间却没有必然联系。共漏级没有密勒效应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这个问题需要从共漏级电路本身和密勒效应两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共漏级电路的基本原理。共漏级是晶体管的三种基本放大电路,它具有电流放大和电压反相的特点。在共漏级电路中,输入信号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进入晶体管的基极,经过晶体管的放大作用之后被输出到负载电阻中。在这个过程中,负载电阻的一侧通过电容与晶体管的集电极相连,这个电容就是我们常说的旁路电容。旁路电容的作用是将信号进行旁路,降低电路的输入阻抗。

接下来,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密勒效应。密勒效应是指,在电子管、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中,因信号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电容作用而引起的放大系数下降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当信号输入端与地相连时,输出端的反馈电容会对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容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电路的放大系数。

那么,既然以上两个概念已经解释清楚了,为什么共漏级没有密勒效应呢?这是因为共漏级电路的旁路电容不会引起密勒效应。共漏级电路中,输出信号是从旁路电容中通过的。由于集电极并没有像共基级电路中的电容一样,和晶体管的输入电容串联在一起,因此输出信号不会被旁路电容对地形成的反馈电容所影响。因此,密勒效应对共漏级电路的影响非常微弱。

此外,由于共漏级电路的负载电阻处于集电极端,且经过负载电阻的电压变化反向于集电极电压变化,因此对晶体管的电容反馈系数没有影响,进一步减弱了密勒效应的影响。综上所述,虽然共漏级电路中存在旁路电容,但其对电路的放大系数并没有密勒效应产生的影响那么大。

在实际的电子电路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电路所处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电路结构以及相应的参数设置。如果需要设计一个带有高放大系数的电路,共漏级电路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相反,如果我们需要降低电路的输入阻抗或者避免其他类型的信号干扰,选择其他结构的电路则会更为合适。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共漏级电路和密勒效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共漏级电路不会产生密勒效应。虽然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我们可能在共漏级电路中遇到一些信号过早失真、电路带宽减小等问题,但与密勒效应相关的并不是其中的旁路电容。因此,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