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变电设备巡检中的应用

RF/无线

1818人已加入

描述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通过RFID 自动巡检系统,大大提高了电力行业的安全巡检能力,使这项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RFID技术进行变电设备巡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对抗外力侵害,快速采集数据

  我们知道输配变线路和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多处于长期运行状态,其长期暴露在大自然之中,不仅承受正常机械载荷和电力负荷的作用,而且还经受污秽、雷击、强风、洪水、滑坡、沉陷、地震和鸟害等外力侵害。上述因素将会促使线路上各元件老化、疲劳、氧化和腐蚀,如不及时发现和消除,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各种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基于条码技术进行电力巡检工作时,常年处在外界的条码标签经常由于标签外部的磨损或污浊而导致无法被识读,因为条码基于光电技术的特点对标签表面印刷的完整性及清洁度的要求都非常高。而RFID本身的技术特点(防污、损、紫外线等室外恶劣环境能力强、读取距离远、信息反复删写、存储容量大、防冲撞)为这问题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法。射频技术采用的是无线电技术原理,读取设备只须通过无线电波就可以快速进行数据采集二作。

  二、控制安全人员到位率,信息输入规范化

  巡检工作分为变电巡检和线路巡检两大部分。其中线路巡检工作由于需要翻山越岭,到位的控制工作得尤其重要。为了控制巡检员到位率。曾使用过“实物找回”的方法。即,提前将需要巡检的设备上绑系标志条。待巡检工作开始时由巡检员将标志条取回。以验证巡检到位率。基于条码技术控制巡检到位率时,虽然巡检员使用条码手持巡检设备可对粘贴在设备上的条码进行扫码。采集条码内ID号信息,但是条码易被复制、易受污损的缺点使得电力巡检员的到位率不能被保证。另外,变电巡检工作要求巡视人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定时或不定时巡视,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参数进行简单记录。而利用射频读写设备系统就可以轻松实现巡检的工作安排和缺陷数据采集。射频设备在管理上通过现场巡检采集终端把信息数据实时传送后台系统分析的方式,实现巡检到位控制和缺陷信息输入规范化工作。

  三、特殊环境巡检,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中的巡检工作,例如巡检那些设备处在高压环境中或被嚣于有一定高度的设备时,使用条码巡检方式很难完成巡检工作。射频技术的技术特性就在于可以在特殊环境中采集射频标签内的信息其最大读取距离可达到两米左右,利用射频巡检方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弥补条码巡检方式的不足。解决方案将RFID技术应用在线路巡检的过程中,将电力设备安装RFID射频标签,巡检人员可以远距离对所需巡检的电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同时更新标签所对应的设备信息,使信息数据实时传送后台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记录。

  四、智能巡检系统的高性能、高可靠性

  ● 先进的PDA应用

  系统采用基于Micros0fl最新Mobile操作系统PDA终端。携带操作非常便捷,运行稳定。在极大程度提高巡检的便利性、准确性。PDA 存储容量大,有足够的空间来存储巡检数据。PDA配置高性能CPU,比其他手持机能提供更强的处理能力。PDA还提供了汉字输入功能及全屏手写功能,能直接在屏幕是手写输入字符和汉字。

  ●灵活的缺陷描述库

  系统采用常用语句模板进行缺陷录入。缺陷的规范性描述和记录,使缺陷管理标准化。

  ●安全的数据备份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系统提供数据自动备份与恢复功能。数据备份:系统设置在电池电量低于25%或者退出系统时自动备份数据到PDA扩展的SD 卡上,备份的数据包括:PDA端安装程序、用户注册信息、设备台帐信息、历史巡检数据和巡检任务。数据恢复:当PDA终端数据丢失,通过SD卡备份安装程序直接安装PDA端程序,并在运行程序前导人用户注册信息、设备台帐信息、历史巡检数据和巡检任务。

  ● 完善的统计分析

  对巡检记录、缺陷情况作详细分析与处理,是提高设备运行管理软件产品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系统通过图表、报表等形式对巡检数据、缺陷情况进行直观的表述,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 与MIS系统集成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存在很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本系统对原有MIS系统专门设计配置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同步。充分利用原有生产 MIS。RFID在电力设备巡检中的应,为电力设备的安全性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RFID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必将使电力系统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