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浪潮下国产力传感器厂商的突围之路 | MIR DATABANK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触觉感知,是机器人高度智能化的标志之一,随着人形机器人阶段性成果的涌现,一个一直以来不太受关注的领域——力传感器,准确来说分为两个核心产品: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和关节力/扭矩传感器受到众多关注,业内的普遍观点是一台人形机器人将需要至少4个六维力传感器和数十个关节力/扭矩传感器。一时间,行业风口已至,众多玩家入场,或投资、或收购,誓要在机器人力传感器领域角逐一番,那么在这场“大厮杀”中,谁才能真正突围呢?本次MIR睿工业通过对业内主要厂商的调查,将从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和关节扭矩传感器产品维度,以及力控算法和工艺算法软件维度分析行业格局,深探行业脉搏。

01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是能够同时检测出空间六维力信息的传感器,可实现三个力和三个力矩的高精度测量,从下游行业来看,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主要包含打磨、精密装配、医疗、特种作业、测试等涉及接触操作、需要多维力感知的场景,其中,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超过50%,是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核心应用领域。

传感器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产品,早在2008年便有相关产品问世,整体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增量无几,背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产品生产技术难度大,调试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价格昂贵;二是力控算法以及基于力控场景工艺算法等技术存在堵点,导致下游需求乏力,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化出货。

据MIR睿工业调查,2022年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在中国的销量在6000台左右,市场规模不到2亿元。2020年以来,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一直维持稳定微量增长状态,但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落地,整体市场规模会迎来飞速发展,在充分调研和参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展规划以后,MIR发现无论从人形机器人本身还是其各类零部件发展情况来看,未来1-2年内人形机器人实现批量落地可能性较低。MIR预测2026年人形机器人将会实现小批量落地,随后迎来高速发展,MIR预测2029年后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元。

2020-2029年中国六维力/力矩传感器销量及预测

传感器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  调研)

2020-2029年中国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及预测

传感器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  调研)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路径和一众高科技产业相同,由欧美国家催生发展相关技术,中国则由国家政策引导,加上庞大的市场基础追赶,逐步推进国产替代,近年来也涌现了蓝点触控、宇立等一批优质的国产企业。历经数年追赶,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国产头部厂商在串扰、温漂等方面的核心指标基本可以对标国外厂商,甚至在部分产品系列出现了进口品牌追踪国产品牌的情况,在这一前提下,外加庞大的工业体系和下游市场,国产力传感器厂商一定会是人形机器人下的主力军。

针对国内市场,MIR以技术能力和出货量两个维度综合考量,认为美国ATI、宇立仪器、蓝点触控、坤维科技目前属于行业第一梯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进入行业相对较早,技术较为成熟,产品性能优越,准度误差均能做到小于1%,且可进行产品迭代升级;②都具备一定的批量化生产和出货能力;③市占率位于行业前列,四家厂商出货占整个行业出货量50%以上。

前文提到,六维力传感器价格十分昂贵,一般来说,外资产品单个产品均价在4万左右,国产均价也在两万元以上,但其成本一般只有数千元,利润率较高,这与人形机器人的降本方向无疑是相悖的。对六维力/力矩传感器来说,拥抱人形机器人,降价将是未来数年市场的主旋律之一,2年内单个产品价格下降至5000元以内是完全可能的。据MIR相关调研,未来数月,六维力传感器将迎来第一波降价潮,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中国市场六维力传感器厂商梯队分布

传感器

(信息来源:MIR睿工业  调研)

02

关节扭矩传感器

相比于机器人末端安装六维力传感器,在机器人每个关节安装关节力/扭矩传感器,则同样可以解算出末端六维力。关机力矩的方案具有理论力控制带宽高、整臂具备力感知(更安全)的优点,可以在有限信息反馈下实现扭矩/力的高解耦度输出,虽然目前相应技术还未十分成熟,但可以预见的是关节力/扭矩传感器必将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

目前关节力/扭矩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协作机器人部分中高端机型,据MIR睿工业调查统计,2022年整个中国市场大约在1.5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大约在5000万左右,主要以国产厂商为主,其中蓝点触控占据着领先地位,出货量超过70%。关节力/扭矩传感器均价在2000-4000元左右,随着下游市场的爆发和技术的突破,大幅度降价亦是必然。

2020-2029年中国关节扭矩传感器市场销量及预测

传感器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  调研)

2020-2029年中国关节扭矩传感器市场规模及预测

传感器

(数据来源:MIR睿工业  调研)

03

力控算法和工艺算法

近几年机器人力传感器的国产替代,已经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但是力控机器人及相关场景仍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通过深度调研发现,无论是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还是关节扭矩传感器,功能都仅是完成力的测力并输出数据。想要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适应柔性化生产环节,具备高节拍、高品质的灵巧生产能力,后边还有机器人力控算法、场景端工艺算法两座大山,也是制约柔性力控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堵点。

力控算法,顾名思义,即检测到力传感器数据后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控制,从而使机器人高精度的快速达到设定目标力的过程。其核心指标为力控精度及力控响应速度。

工艺算法,即对打磨、装配等具体工艺进行建模,形成统一的工艺算法。例如,通过对打磨工艺的整合形成打磨算法,最终达到免示教的能力,试想未来通过统一的工艺软件包,让未经过训练的工人操作设备可以快速完成诸如打磨、装配等复杂工艺,机器人应用将会得到迅速的提升,这亦是推动力传感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目前主要的厂商技术进程来看,这一目标完全是可实现的。业内例如蓝点触控,通过打磨数以百万件的产品积累了庞大的打磨数据库,建立起成熟的力控算法库和打磨工艺库,在朝着免示教的目标前进。此外,诸多机器人厂商、集成商亦在各自专精领域进行深耕。随着相应技术的成熟,力控算法和工艺算法将逐步滚雪球般形成更高的行业壁垒,只局限于力传感器单一产品的厂商必然要被时间所淘汰。

传感器

END

伴随资本助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但距离规模化出货,仍有较长的研发周期,也需要大量的研发资源投入。在这一环境下,审视整个行业,我们认为未来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脱颖而出的力传感器国产企业必须具备三种要素:①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以及关节力传感器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②充足的下游行业应用经验,且已经形成了批量规模化出货,完成了深厚的直接技术积累;③支撑研发支出的成熟第二增长曲线,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行业风口已至,但一味的享受风口带来的红利终不持久,只有真正深耕技术、深耕行业应用的国产厂商才能乘风而起,突出重围。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