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的常见作用有哪些

模拟技术

2432人已加入

描述

电感器俗称电感,本质上是一个线圈,有空心线圈也有实心线圈,实心线圈有铁芯或者其它材料制成的芯,电感的单位是“H”,简称“亨”。此外,更小的单位是mH,uH,换算方式为1H=1000mH=1000000uH。

电感的定义为由导线绕成的线圈,用以增加穿过的磁链数来增强线圈的自感系数。下图所示为直导线和线圈的电感值比较,其中L1的电感值小于L2的电感值。

电感器

 

电感的特性

实际工程中不可能有理想的元器件,电感也一样。在实际所有的元器件中,电感线圈对频率的变化最敏感。这主要由于在射频微波频段下,电感线圈的等效电路,其中的串联电阻R和分布电容Cd对电感的影响比较大。电感的等效电路如下所示:

电感器

其中Rs为线圈自身的小电阻r的总和,每两个线圈之间的小电容总和即为Cd。 寄生电容Cd对电感线圈频率特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电感器

从该图可以看出,整个谐振曲线分为两个部分,以fr为分界点。 1、当f小于fr时,电感线圈的电抗(X=WL)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加; 2、当f大于fr时,电感线圈的电抗随频率的升高而减小。 当f=fr时,电感线圈发生谐振(电感线圈的感抗被寄生电容的容抗所抵消),理论上来说,此时电感的感抗为无穷大。 电感线圈的品质因素Q=Xl/Rs=WL/Rs,对于一个理想电感,其中Rs=0,则电感的品质因素Q为无穷大,在低频段,由于Rs比较小,则Q很大,但是随着频率的上升,由于趋肤效应和线圈寄生电容Cd的影响,电感线圈的品质因素逐渐下降。

电感器

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频率的升高,Q会逐渐增加到Q0,此时工作频率=f0,当f0

电感的常见作用

1、阻交通直。对于直流电,电感是相当于短路的;而对于交流电,电感是对其有阻碍作用的,交流电的频率越高,电感对它的阻碍作用越大。

电感器

2、变压器。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电感应用莫过于变压器了,如下图所示为变压器的电路符号。假如左侧线圈匝数为100,右侧匝数为50,如果左侧接220V交流电,那么右侧感应出来的电压为110V,即“匝数比=电压比”而电流却会截然相反;如果左侧流进1A电流,那么右侧会流出2A的电流,即“匝数比=电流的反比”,因为电感只会对电压、电流进行变化,而不能对功率进行变化,如果电压和电流都为正比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电感器

3、RL低通滤波器。所谓低通滤波器是:低频信号可以通过,而高频信号不能通过,电路原理图如下图。输入信号如果是直流电,那么电感相当于一根导线;现在是短路,信号会经过电感,直接输出,而不经过电阻。如果我们逐渐升高电流的频率,由于电感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通过电感的信号会慢慢变小,直到达到某一个频率,当高于这个频率之后的电流再也无法通过,这时候就形成了低通滤波器,这个频率就叫做截止频率,公式为 f=R/(2πL)。

电感器

4、RL高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的道理和低通的类似,只不过电阻和电感的位置变了,如下图。如果是直流电,会经过电感流回去,这时候如果改变频率,当频率逐渐升高,由于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当频率达到截止频率时,高频信号不经过电感,而直接把我们需要的高频信号输出。截止频率的计算也是 f=R/(2πL)。

电感器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用的电感应用,当然电感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以上讲的都是基础,应用的时候考虑的远比以上所说的要多。     电感器

电感如何选型?

以Sunlord的电感SPEC为例,电感主要有五大参数:

电感器

L:感值,一般误差有10%或者20%,测试条件是1MHz频率。 DCR:DC Resistance,直流电阻。 DCR可以理解为寄生参数,和电感的封装大小以及感值有很大关系,选型时最好选择较小DCR的电感。 一般情况下: 1、电感感值相同,尺寸越小,DCR越大。 2、电感尺寸相同,感值越大,DCR越大。 3、电感感值相同,有磁屏蔽的电感,DCR小于没有磁屏蔽的电感。 SRF:自谐振频率,因为电感寄生电容的存在,会发生LC振荡,同电容一样,只有在特定的频率下,才能发挥电感的特性,按照经验值,SRF一般是信号频率的10倍,此时的电感特性发挥的比较好。 Isat:电感饱和电流,电感感值下降30%时所容许的直流电流。 Irms:电感温升电流,在20℃下,电感温度上升40℃所容许的直流电流。

电感器

在电感SPEC中会有Isat和Irms的解释 重点:一般取Isat和Irms中较小的一个值作为电感的额定电流,且此额定电流应是电路中最大输出电流的1.3倍,留有一定的余量,降额使用。 是不是以为掌握这5个参数就可以选型了,错! 作者之前一个项目,因为没有考虑到电感的磁屏蔽特性,导致RF低频灵敏度降低了10dB,换了一个一体成型电感,完美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屏蔽特性:一体成型>普通全屏蔽型>树脂屏蔽型。

电感器

电感屏蔽特性不同导致漏磁不同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