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变压器引线

描述

本文介绍了在识别数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可读的情况下区分变压器引线的过程。它讨论了小型单相变压器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使用电阻和绕组匝数准确识别H和X引线的见解。本文还介绍了如何执行加法和减法极性测试,这对于确定引线数和遵守ANSI标准至关重要。
当使用小型单相变压器时,引线上的识别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可读并不罕见。离开变压器外壳的引线可能都具有相同的外观,并且由于绕组本身在变压器外壳内并且看不到,因此仅通过目视检查无法确定哪些引线是H引线还是X引线。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对绕组电阻和匝数的了解来确定哪些是 H 引线。H 引线将是它们之间电阻较高的两个引线,因为它们具有更小的导线以承载更少的电流和更多的匝数,因为它们是更高电压的引线。

确定未知磁头是 H 还是 X

如何确定 H 导联中的哪一个是 H1 导联,哪一个 X 导联是 X1 导联?如果我们向 H 绕组通电,我们将在 X 绕组中感应出电压。如果我们将 H 和 X 绕组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读取两个绕组组合上的电压。将 H 绕组与施加的电压串联,与具有感应电压的 X 绕组串联,将导致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果之一:

  1. X 感应电压将添加到 H 施加的电压中——它将是累加的。
  2. X 感应电压将从 H 施加的电压中减去——它将是减法。

绕组

* 图1. 减法关系显示电流和由连接在一起的 H 和 X 绕组的相同极性的连接产生的电压。图片由艾哈迈德·谢赫提供*

减极性测试连接

让我们看一下图 1,它显示了我们描述的连接,看看这是如何发生的。

两个绕组的正端连接在一起。这就像将两个电池的正极连接在一起一样。就像电荷排斥一样,一个绕组中的电流与另一个绕组中的电流相反;因此,产生的电压小于施加的电压。X 绕组中的感应电压与电源电压相反。在上面的连接中,如果 H 绕组施加了 100 V 的电压,而 X 绕组感应了 20 V 的电压,则产生的电压将为 80 V。X绕组中感应的20 V与施加在H绕组中的100 V相反,因此净电压是两个80 V之间的差值。这是H和X绕组之间的减法关系。

添加剂极性测试连接

在图2中,两个变压器绕组仍然串联连接,并且像以前一样向H绕组通电。两个绕组现在已连接,因此H绕组的正端连接到X绕组的负端。这就像将一个电池的负极连接到另一个电池的正极。与电荷吸引不同,两个绕组中的电流流向同一方向;因此,两个绕组的电压相加,产生的电压大于施加的电压。这是H和X绕组之间的加法关系。串联连接 H 和 X 绕组,为 H 绕组供电,并测量我们描述的所得电压,称为对绕组进行极性测试。

绕组

* 图2. 线圈的加法关系,显示电流和由连接在一起的H和X绕组的不同极性产生的电压。图片由艾哈迈德·谢赫提供*

确定 H 和 X 引线编号

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哪些变压器引线应标有1。由于变压器连接到交流电压,变压器H绕组的每一端在不同的时间点将为1,因此我们用1标记H绕组的哪一端并不重要。然而,一旦我们用 1 标记 H 绕组的一端,X 绕组的哪一端用 1 标记确实很重要。请记住,ANSI 标准要求 H1 和 X1 引线在任何时刻都具有相同的极性,因为它们都标有奇数。与 H1 引线具有相同极性的 X 绕组引线也必须标有 1。

我们可以通过执行极性测试来确定X引线相对于H1引线的极性,即像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串联两个绕组并测量产生的电压。

如果电压小于施加的电压,则连接到 H 绕组引线的 X 绕组引线必须与 H 绕组引线具有相同的极性,因此,与 H 绕组引线具有相同的数字(偶数或奇数)。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绕组的引线必须都连接偶数或奇数,以符合ANSI标准。

如果产生的电压大于施加的电压,则连接到 H 绕组引线的 X 绕组引线必须具有与 H 绕组引线相反的极性,因此,其数量必须与 H 绕组引线相反。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绕组的引线必须连接不同的编号(偶数或奇数),以符合ANSI标准。

简而言之,如果绕组处于减法关系,则引线数将相同。如果绕组处于加法关系中,则引线数将相反。

变压器引线要点

本文为精确识别变压器引线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尤其是当传统的识别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时。H 和 X 引线的视觉识别具有挑战性,因为位于变压器外壳内的绕组不可见,使过程变得复杂。然而,通过利用有关电阻和绕组匝数的知识,区分H和X引线变得可行。具体来说,H 引线由于导线尺寸较小、承载的电流更少且匝数更多,因此具有更高的电阻,因为它们是更高电压的引线。此外,本文还解释了如何通过向 H 绕组通电并在 X 绕组中感应电压来确定 H1 和 X1 引线。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极性测试——加法和减法。在减法关系中,感应X电压与施加的H电压相反,导致净电压小于施加的电压。另一方面,加法关系将两个绕组的电压组合在一起,产生的电压大于施加的电压。这种极性测试有助于使引线编号与ANSI标准保持一致,确保正确合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