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高价锂矿出现松动。
近期,市场消息传出,盛新锂能等一众国内锂盐厂商正在与澳大利亚锂矿厂商洽淡新的定价模式,即在进口锂矿的货款结算上转变成M+1甚至M+2的模式。其中,M一般指货物离港的时间,M+1则是货物离港一个月以后的时间。
澳大利亚锂矿运输到国内的时效一般要1-2个月,这也意味着国内锂盐厂商在进口锂矿石上,其结算价格已经更贴近于到港价格,也更贴近于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
与国外锂矿厂商结算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还是国内锂电产业在新的供求形势下,对上游的交易模式产生新的诉求。
此前,国内已经有所验证。过去一段时间内,从上游锂盐厂商,到锂电材料厂商,再到电芯厂商、新能源汽车厂商,由于不同环节采购模式的差异,加上价格传导的时滞,直接导致了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普遍出现存货计提减值甚至利润亏损的情况。
进一步地,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包括容百科技、德方纳米、天赐材料等头部厂商都已经转向更为谨慎的库存策略。宁德时代最近披露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存货已降至489亿元,基本维系在1-2个月的安全库存边际。
随着上下游锂电产业链对锂价稳定的诉求,广州期货交易所于今年7月首次推出了实物交割的碳酸锂期货,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调节下,锂价走向加速统一,对碳酸锂的定价方式也产生微妙的变化,详情可见高工锂电此前的追踪《碳酸锂定价模式“生变”》。
从国外市场来看,由于国际物流运输以及海外供应商定价规则的原因,锂价的传导时滞更长。总的来看,在今年原材料价格下跌大背景下,国外进口锂价>国内现货锂价>国内期货锂价,这也造成了从国外运输到国内的碳酸锂原材料出现售价低于进口价的情况。
尤其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高价锂矿,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厂商已多次传出修改与澳大利亚锂矿厂商的合作。其中,赣锋锂业已于今年6月终止了与PMI的代加工协议。
国内锂盐厂商与澳矿厂商洽谈M+1甚至M+2的结算,这种更类似于期货结算的交易模式也是为了在原材料端,磨平现期与远期的价格差异,使得国外市场的原材料价格更贴近现货市场价格,从而降低下游面临的市场风险。
不仅如此,这种新的结算方式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中国锂电出海的大趋势下,中国锂盐厂商已拓展了全球锂资源的获取渠道,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了国内锂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从运输时间上看,南美、非洲锂矿到国内的运输时间普遍在2个月,甚至3个月。
根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数据,9月碳酸锂进口均价为22.9万元/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智利、阿根廷。据高工锂电统计,国内9月份碳酸锂均价已经跌破19万元/吨。显然,在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下,在传统的定价模式下,更长的运输时间,给下游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抚平市场风险上,国内企业与澳矿企业洽谈的定价方式,也对国内企业与其他海外锂矿企业洽谈原材料定价具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经历上半年的周期性阵痛,锂电产业在库存和市场增长预期保持更加谨慎的状态下,国内现货市场加速朝期货市场统一,国外的锂盐结算也在朝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看齐。两者最终都是为了让锂价走向更加贴近市场供需变化,进而促进行业整体的稳定发展。
审核编辑:汤梓红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