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PI雷达相关技术的演示验证

RF/无线

1785人已加入

描述

小编认为,“低截获概率”(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LPI)一直没有明确的含义。根据教科书的定义,它一般指使一个雷达系统的辐射信号低于对方电子情报接收机的检测门限,同时仍能在作用距离内发现目标。

LPI雷达的目的是“我能看到对方,但对方看不到我”。也即雷达能在电子战截获接收机可检测雷达信号范围外发现目标。

接收机

电子战截获接收机要截获雷达信号,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时间上对准;二是空间对准;三是频率对准;四是极化对准;五是增益和灵敏度要足够。

LPI雷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射频隐身技术,早在1941 年,英国人就提出了降低RCS的方法。而关于LPI雷达的理论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Robert.G.Siefker发表了文章《隐身雷达的截获》,为低截获概率雷达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LPI雷达的工程研究以美国精确打击项目为牵引,以雷达隐身技术为应用背景开展的。

下图为美国DARPA精确打击项目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接收机

第一个关于LPI雷达相关技术的演示验证项目“Sneaker program”由美国海军和西屋公司联合开展,但相关报道极少。而第一个系统性的LPI项目LPIR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DARPA、美国空军和海军发起,休斯飞机公司为主要承包商。

该项目对LPI技术在机载武器系统中的可用性给出了结论性的演示。第一架机载LPIR系统的飞行试验在1979年和1980年完成。该系统对麦克莱伦空军基地装备了AN/ALR-62雷达告警接收机的F一111飞机进行了57次飞行对抗试验。ALR-62在宽频率范围内具有360°的覆盖,其灵敏度为-65dBm,并且在这些测试中使用的ALR-62都具有检测和识别LPIR波形的能力。相关试验如下:

1979年1月,完成地空试验;

1979年11月,完成空空试验,LPI雷达系统可以在40km对F-1ll飞机探测和跟踪,而不被ALR-62发现;

1980年4-5月,完成了空地模式(地面运动目标检测和跟踪)的对抗试验,最大探测距离为20公里;

部分实验曲线如下:

接收机

在“Sneaker program”项目成功完成的飞行试验后,美国DARPA和美国空军马上开始了第二个LPI雷达项目“Pave Mover”。该项目的承包商有罗格和休斯飞机公司,该项目继续开展低截获概率的方式和特点的研究,包括替代低截获概率的策略,远程操作,截获数据链接,空地模式,自适应ECM置零、武器投放和电子扫描LPI等。这以后,世界范围的LPI雷达便开始了。

接收机

从雷达发射机和截获接收机的相关原理可以知道,要想实现雷达系统低截获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最大带宽发射; 

2、隐身天线设计(超低旁瓣); 

3、低截获波形设计(频率调制、相位调制信号); 

4、自然环境和电磁环境的利用; 

5、功率管理; 

6、发射时间和频率控制。

因此,称LPI雷达为新体制雷达是否合适?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