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传感新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开发出超灵敏光学等离子体传感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慧团队,在《纳米光子学》(Nanophotonic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ensitive label-free miRNA-21 detection based on MXene-enhanced plasmonic lateral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MXene材料增强的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实时、无标记、超灵敏的miRNA检测。
mi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在各种类型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miRNA-21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已被证实在包括乳腺癌、胰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上调。因此,对miRNA-21的超灵敏检测,对于早期癌症诊断至关重要。传统的miRNA检测分析策略包括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基于微阵列的杂交、新一代测序技术等。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往往需要扩增和标记步骤,并可能存在交叉杂交的问题。上述挑战限制了这些分析策略的应用场景。而SPR技术因实时动态监测能力强、无需标记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已成为用于miRNA检测的重要传感技术之一。而受检测灵敏度的限制,传统的基于波长或角度检测机制的SPR生物传感器很难检测到低浓度水平的miRNA,也难以区分具有高序列同源性的miRNA。
为解决上述难题,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横向位移检测机制的MXene增强SPR生物传感技术,用于超灵敏无标记的miRNA-21检测。该传感方案利用MXene纳米材料表面积大和载流子约束能力强等特性,对等离子体传感衬底的吸收系数进行调控,使其达到“零反射”状态,在SPR共振角处引起极急剧的相位变化,从而诱发较大的横向位移传感信号变化,可对SPR传感基底表面的生物分子和生物反应进行实时监测。
上述成果可实现对低浓度(10-14 M)miRNA的无标记实时检测,可对单碱基错配的miRNA序列进行区分,并可在复杂的环境介质中进行miRNA检测。该传感方案具有优异的传感性能,能够为包括miRNA在内的一系列生物标记物提供超灵敏检测手段,在各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伴随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相位诱发横向位移检测机制的miRNA检测方案示意图
传感动态
【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CIS传感器出货量20亿:同比下降14%】
10 月 26 日消息,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受到需求疲软、库存调整以及每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数量减少等诸多因素,2023 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 CMOS 图像传感器(CIS)出货量为 20 亿个,同比下降 14%。
该机构研究分析师 Alicia Kong 表示:
持续的通胀压力、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了消费者信心,导致智能手机出货量低于预期。2023 年上半年,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摄像头数量也从 2022 年下半年的 3.9 个下降至 3.8 个。
在后置摄像头方面,配备双摄和三摄方案的智能手机份额不断增加,挤占四摄方案的手机。
尤其是中国安卓 OEM 厂商,一直在积极减少摄像头的数量,以节省成本或空间。相机、处理单元和算法的融合是相机整体性能和图像质量提升的核心。
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副总监 Ethan Qi 表示:
2023 年上半年,索尼是唯一一家 CIS 出货量同比增长的供应商,这得益于苹果 iPhone 的强劲表现,在市场低迷时期仍保持韧性。由于 Android 领域的销售疲软和渠道库存调整,三星和豪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
尽管终端市场依然疲软,但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原始设备制造商将从第三季度开始补充库存,为新型号的发布做好准备并缓解库存水平。
然而,由于宏观不利因素,与上半年相比,复苏将相当温和。预计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 CIS 出货量为 42 亿部,将同比下降 10%。
【豪威发布新款 4K 分辨率图像传感器,适用于安防摄像头】
10 月 25 日消息,豪威今日发布新品,这是一款 4K 分辨率图像传感器,适用于家用和专业安防摄像头。OS08C10 现已出样,将于 2024 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
这款 800 万像素背照式(BSI)图像传感器采用交错高动态范围(HDR)和单次曝光双模拟增益(DAG)技术,可在严苛的照明条件下实现高性能成像。OS08C10 基于 1.45 微米 BSI 像素,同时支持超高清 4K 分辨率和高帧率。OS08C10 采用小尺寸 1/2.8 英寸光学格式,这是家用和专业安防、物联网和运动摄像头的常用尺寸。
OS08C10 能以 60 帧 / 秒的帧率捕捉实时 4K 视频,并最大限度降低伪影。它采用了选择转换增益(SCG)像素设计,可以根据照明条件灵活选择低转换增益和高转换增益。此外,该传感器采用全新的相关多采样(CMS)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读出噪声,提高 SNR1 和弱光性能。OS08C10 的片上缺陷像素校正(DPC)技术可实时校正传感器整个生命周期中(尤其是恶劣运行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缺陷像素,从而使质量和可靠性优于标准器件。
【2025年交付!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
10月26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郑州高新区以连续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为依托,集聚整合创新资源,统筹建设智能传感器研发服务平台,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等有效模式,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构建“创新链与创新资源、产业链与产业资源”互通的重要桥梁,着力做大做强一批智能传感器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对外合作、应用示范等方面日益成熟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迈向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圈。
产业延展丨聚焦关键领域引领传感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关键领域,延展产业链条。搭建以“立足中原,辐射全国,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为战略目标的研发创新平台,平台重点聚焦气体、压力、红外、流体、声学等重点领域,拓展在智慧农业、物联网、环境检测、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及健康等领域应用,兼具创新研发、工艺验证、批量试制、封装能力。同时,研发工艺向下兼容功率半导体器件,通过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MEMS等传感技术突破,解决我国高端智能传感器在材料、设计、工艺等环节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引领河南省传感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并带动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核心优势。
人才引培丨结合服务对象和产业发展引育人才
围绕产业需求,加强人才引培。结合平台服务对象和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郑州大学人才基础,引进国内一流运营团队,联合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苏州纳米所、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研究院、高校以及相关龙头企业作为技术支撑,强化行业影响力。运营团队计划从行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选聘,意向引进院士团队2人,智能传感器相关技术引领类人才50人,运营团队约100人,具体包括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科技创新技术、测试、实验及生产人员等。其中,技术成员要求聚焦在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丰富的传感器研发线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工作履历。同时,依托郑州大学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智能传感器研发服务平台,支撑郑州大学微电子学院建设和培养本地人才。
项目建设丨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
服务产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是为河南省智能传感器研发服务平台项目提供的物理空间配套。由高新区负责项目物理空间建设,郑大等科研院校负责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目前,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微震动测试、测绘、地勘工作已完成,地块土地购置、建设资金来源、建设主体、建设模式等已确定,计划2023年完成主体工程的30%;2024年9月份,该基地具备部分投产条件;2025年底具备交付使用条件。
目标导向丨打造全省产业高地发展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强化目标导向,打造产业高地。经过3年建设,计划引进培育10家龙头企业、100家左右上下游企业、500家左右关联企业,壮大智能传感器及关联产业规模。取得100项科研成果,掌握10-20项关键技术,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进智能传感器在工业领域、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公共安全等行业应用示范,拓展智能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等行业应用。项目将建成中西部一流的平台,打造全省产业高地,发展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交通运输部:北京、上海、广州已实现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准商业化运行】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交通运输部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10月26日召开。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表示,一年来,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规模效应开始显现。百余家创新主体投入自动驾驶车辆1000余台,自动驾驶应用的规模效应渐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实现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准商业化运行,天津港、上海港、厦门远海码头等试点单位部署了200余台自动驾驶集卡或自动驾驶水平运输设备,实现了常态化运行。
二是技术得到提升。试点单位积极开展技术验证,促进多源感知数据融合、自动驾驶车辆管理和调度等技术提升。
三是促进了交通新基建发展。部分试点单位部署了一批智能路侧系统、数据平台等,带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近期在苏州,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已经投用。四是标准化取得进展。起草或发布了9项技术标准,支撑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比如:车路协同系统路侧基础设施总体技术要求、港口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运行技术要求、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车技术要求等,围绕个性化出行服务、集装箱水平运输等场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孙文剑表示,“我们希望在第一批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扩大试点规模,打造常态化运输服务和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模式,促进自动驾驶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
【SK 海力士第三季度亏损大幅收窄,人工智能芯片成救命稻草】
10 月 26 日消息,全球第二大内存芯片制造商 SK 海力士公司表示,人工智能的热潮将推动芯片利润增长,该公司在第三季度的亏损比上一季度大幅缩小。
该公司在周四表示,用于人工智能的高级芯片的强劲需求,缓解了由于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备中使用的普通芯片需求持续低迷而造成的影响。
SK 海力士表示,其销售用于科技设备的 DRAM 芯片的业务,在第三季度重新盈利,而今年前两个季度都是亏损的。
该芯片制造商在一份声明中说:"DRAM 业务…… 预计随着生成型人工智能的繁荣而继续改善。仍然亏损的 NAND 闪存业务也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SK 海力士表示,其第三季度营业亏损为 1.8 万亿韩元(IT 之家备注:当前约 97.56 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则盈利 1.7 万亿韩元。
这是其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但比今年第一季度的 3.4 万亿韩元和第二季度的 2.9 万亿韩元的亏损有所改善。
SK 海力士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18%,为 9.1 万亿韩元。
内存芯片行业自去年以来一直经历了几十年来最低迷的下滑。分析师们表示,因为需求枯竭,SK 海力士销售用于数据存储的 NAND 闪存芯片的业务,可能在第三季度亏损约 2 万亿韩元。
然而,对 SK 海力士高级 DRAM 芯片(如用于快速发展领域的生成型人工智能的高带宽内存(HBM)芯片)的需求却很稳固。SK 海力士在开发 HBM3 芯片和获得人工智能芯片领导者英伟达作为客户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
SK 海力士表示,内存芯片制造商减产的效果开始显现,客户开始下新订单,芯片价格也开始稳定。
一些分析师预计,SK 海力士在当前季度将转为盈利,因为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等设备制造商正在应对疲软的消费者需求,并逐渐将他们的芯片库存降至足够低以恢复采购的水平。
审核编辑 黄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